登高四書之《互聯網世界觀》
“我很喜歡王石的一句話‘我們不是輸給互聯網,是輸給了不信互聯網’。我們永遠不能看到真實的外部世界,我們永遠是透過自己一個主觀的模型來觀察外部世界的,所以這個模型的對錯與否、先進與否,其實決定了我們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樣子,這個模型就是世界觀。”
“盡管如此,我講的全都是錯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善友
引? ? 言? 新科學與互聯網世界觀
一、管理 ?科學
任正非:中國企業沒有經過科學管理運動,習慣于靠直覺和經驗進行判斷,決策的隨意性很大,缺少踏踏實實"板凳寧做十年冷"的持續改善精神.因此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在管理上不是要超越,而是要補課,補上科學管理這一課。
科學管理,科學是管理的底層邏輯和范式。
二、從互聯網思維到互聯網世界觀
愛因斯坦:在提出問題的層面不能解決問題。
瑪格麗特.惠特利《領導力與新科學》:機械世界觀是制造管理問題的元兇。量子物理、自組織系統和混沌理論為管理帶來啟示。 ? 牛頓扼殺了管理。
三、“ 我們的頭腦以某種人為構造的模型來解釋所觀察到的世界,并將其視為世界的本質。”
哥德爾第一定理的基本意思是:任何一個體系,但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任何一個體系想有效運作,一定是內部邏輯自洽的,而任何一個內部邏輯自洽的體系,一定有自己的邊界,出了這個邊界,這個邏輯立即失效。)
我們要敢于挑戰、懷疑任何現有的體系、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體系是絕對的。所以“我講的全部都是錯的”。(李善友)
四、地心說 ? ?日心說
老李從“地心說”開始直談到“日心說”,通過列舉使我們明白,因視野的變化,人們對已知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認知,從而突破思維。這正是書中所說,“在原有體系之內的、所有人都知道的是常識,體系之外的、少數人先知道的叫見識,見識剛剛出來的時候都是不被人接受的,但是能夠開啟新世界的往往都是新的見識,而不是舊的常識。見識比常識重要”。
五、牛頓萬有引力
牛頓科學,即可客觀測量現實世界便可預知未來。西方的科學管理是基于牛頓的世界觀,其管理思想有以下幾:第一,計劃,基于數據和預測;第二,控制,基于流程和制度;第三,組織,基于科層架構和人員分工。
1925年量子力學成型。根據量子論,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組成,它們被概率性和不確定性約束著,本質上符合一種概率理論。
科學管理原本是在牛頓科學的指導之下,而今天有可能底層變成量子論。牛頓時代等于工業時代,我做一個假設,量子時代等于互聯網時代(李善友)。
第一部分? 升級世界觀之一:從原子論到比特論
一、“波粒二象性”
基本粒子的總體特性包含兩種可能形態:粒子和波。基本粒子呈現為何種屬性,取決于我們的測量。當我們測量波的時候,粒子的屬性消失;當我們測量粒子的時候,波的屬性消失。這叫“波粒二象性”。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我們,其實就是量子世界里的量子。量子有波粒二性,有時呈現為原子,即現實世界的物理人;有時又呈現為比特,即虛擬網絡世界的信息,這叫做“原子比特二象性”。
平行宇宙理論,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連在一起,如果說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如同兩個平行宇宙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將成為連接二者的“蟲洞”。只有大尺度擴展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思想才能提升價值。(如果你眼里只有原子世界,你就永遠是傳統思維;如果你眼里存在一個平行的虛擬世界的話,你的生活空間頓時開闊了不止10倍,你會大拓展你的視野和你的商機)。
二、新的世界觀背后必然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商機。
1、O2O:PC互聯網是人和信息的關系,移動互聯網是人和服務的關系。
2、軟硬結合:未來的大風口一定是在用互聯網思維,做遠離互聯網的事情的地方。
3、智能一切:機器生命化、生命機器化。
4、虛擬現實:互聯網不是工具,從現實世界向互聯網世界移民。原子世界的狀態是質量,而虛擬世界的狀態是信息或能量,質量的運動速度是慢的,而信息和能量的運動速度是快的。
大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新世界觀指導下的大商機,就是大風口。
第二部分 ?升級世界觀之二:從物質論到關系論
三、量子糾纏
兩個世界觀:一種人認為物質是這個世界的實在,另一種人認為關系是這個世界的實在。
兩個獨立實體之間的傳播速度不能超過光速,那么量子糾纏實驗證明了:沒有兩個相互獨立的電子,只有不可分割的整體。
量子世界里,最重要的是關系,整個宇宙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才是基本的實在。重要的不再是物質本身而是物質和物質之間的關系。
龍樹菩薩:事物從相互依存性當中派生出自己的存在和性質,而就它們本身來說卻什么也沒有。無數的量子場試驗,似乎都在證明這句話。
用關系實在論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在論。
四、新世界觀對商業模式的啟示
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連接就是關系。騰訊的使命是“連接一切”,小米則說是“連接的工作”。所謂去中介化就是跨時空連接,把所有的中間的渠道去掉,跨時空連接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趨勢。
在農業時代,我們是區域性獲得資源(組織即是家庭);在工業時代,我們是跨區域獲取資源(企業或是公司),而今天我們是超時空獲取資源(社群)。
公司是牛頓世界觀建立的,社群則是依量子世界觀建立的。從實到虛,即從物質到關系。
1、互聯網轉型,最難轉的是觀念。不是地盤被搶了,而是一夜之間整個大陸碎裂成了群島。
2、從短板理論(事物)到積木理論(連接):短板,開放出去同別人連接,去跟別人搭,這即是積木理論。從物質實在論到關系實在論,這是商業模式的一個巨大的轉變。
3、事物和關系是一回事(量子世界觀的升級)。量子世界由無數的場組成,每個場相互影響,場就是關系。
社群:社群勢能=產品質量*連接系數(lg鐵粉)【1。社群和產品是一回事;2、少產品可以產生大勢能。】
工業時代的邏輯是先有知名度,再有忠誠度,所以要做廣告;互聯網時代是先有忠誠度,再有知名度。
量子世界觀就是事物和關系是一回事。
4、從事物為本到關系為本:產品是入口,社群是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