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識階層的崛起:有文化,真可怕

對于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一般的主流觀點是:

知識分子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主要以創造、積累、傳播、管理及應用科學文化知識為職業的腦力勞動者。

一般提起“知識分子”,可能我們更多人會想起舊社會那群終身致力于反思和改造社會意識形態的讀書人,他們的筆就是與世界抗爭的武器。這群人身上有著一個時代獨特的印記,甚至代表那個時代思想的高峰。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電腦代替了筆,“知識分子”已不再需要與社會抗爭,而更多的是在遵循社會基本規則的前提下,努力謀求個人幸福,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反而成為附加值。

當然也有很多致力于為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的科研人員,但是由于國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知識分子”已經不再像舊時期那樣稀缺,相反為了脫穎而出,他們可能還需要花費更多心思。

知乎的巨大成功或許可以為這個現象印證一些東西。知乎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知識性平臺,隨著D輪完成1億美元融資,據說其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

作為一個不生產內容,只做內容展示的平臺來講,能有這么大的估值也是匪(大)夷(勢)所思(趨)。

其實從形式上看,知乎和“論壇”挺像,都是由某人發起一個話題或者問題,所有人都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但是不同的是,知乎更傾向于面向“文化人”,其營造的網絡氛圍偏向嚴謹性、專業性甚至學術性。

越來越多的專業人群將知乎作為平臺輸出知識,越來越多的專業內容在知乎沉淀。

知乎的創始團隊造就了知乎的成功,但是這種成功無疑也是“知識”的勝利。

這也代表著一種趨勢:新知識階層的崛起。

或者說,知乎的出現,正好滿足了新知識階層的自我表達以及獲取人氣、名望、利益等的需求。平臺和個人相互成就,各取所需。

同時,“內容為王”這個詞近兩年被頻繁提及。

著名集團維亞康姆(viacom)公司的總裁雷石東曾有這樣一個觀點:

傳媒企業的基石必須而且絕對必須是內容,內容就是一切。

現在不光是傳媒公司,教育、文化、醫療、房地產、娛樂等各個行業,很多公司都對“內容”這一塊非常重視。

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上的信息越來越多,但很多內容都高度重復或者毫無新意。從企業角度看,沒有新鮮獨特的內容注入,無疑會大大影響用戶體驗也不利于企業品牌傳播; 而對于劣質或者無用的內容,用戶只需鼠標輕點網頁右上角就可以離開。

所以很多企業都以創造優質內容為留住用戶/客戶的重點,這些優質內容當中,“原創性”成為一大關鍵。這些優質原創性內容的產出必定對產出者有一定要求,至少需要ta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甚至需要ta在某個領域有較高的專業素養,目前企業對后者的需求極大。

除了企業需求,還有些人本身就是內容創業者。內容即產品, 不但可以聚集人氣和創收,甚至還備受投資者的青睞。

同道大叔蔡躍棟賣掉“同道大叔”,套現1.78億元;李叫獸被百度“招安”,成為百度副總裁;papi醬接拍奢侈品廣告,華麗轉身……

以他們為代表的知識性“網紅”們,成為眾多資本界大佬追捧的焦點;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支持內容創作,“知識變現”開始有更多可能。

很顯然,這些憑借自身知識,借助某個平臺獲得認同、人氣、名望甚至財富的人,卻并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相反,他們除了有知識,還思維靈活,甚至深諳商業之道或者自有一套獨特的商業邏輯。總的來看,“新知識階層”有以下幾個特點:

1.文化水平較高

這個自不必說。“新知識階層”多是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一群人,他們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很多畢業于數一數二的高等學府,或者是留學學成歸來。

2.有創造能力

“創造能力”也可以說是“創作能力”。這種能力支撐著他們產出更多原創內容, 并且在某個垂直領域不斷深耕細化。

3.有創新能力

他們一般是基于自身現有的知識和物質條件,采用某種獨特的方式進行知識和內容的輸出。除此之外,這種創新能力更體現在他們的商業化思維上,甚至不少人都能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變現”之路。

一般來說,“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屬于歷史文化范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之下,大家對“知識分子”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

而現在的知識分子,無疑帶著互聯網時代獨特的印記。他們在表達自我的同時, 也享受著這個時代知識帶來的專屬“紅利”。

—— END ——

微信公眾號:五十汀(ID:wushiting18),歡迎勾搭~

這個公眾號只做原創。作者是非典型天蝎女,既逗比八卦,又嚴肅內斂。寫的文章風格鮮明,不狗血不雞湯,不侮辱讀者智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