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雖然臨海,但畢竟屬于溫帶,不是那種會經常下雨的地方。我來這兒有三個月了,夏天降雨已少,入秋以來,除了一個星期前下過一次雨,就是今天了。不過也都是蒙蒙細雨罷了。
習慣了南方多雨氣候的我,久不見雨,對這一場細細的秋雨,竟也感覺無比好奇與欣喜了。
不久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獨自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誰也沒有告訴,那叫詩意;一個人獨自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只告訴了一個人,那叫情意;一個人獨自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第二天用微博告訴所有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那叫矯情,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
這令我想起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在古人眼里,賞雨是寄托對遠方親人之思念的方式,蘊含了濃濃的憧憬;而在今人眼里,賞雨卻儼然成為一種賣弄風情的手段,流露出灼眼的庸俗。一雅一俗,其實體現了古人今人心境的差異。
我喜歡賞雨,但遇到北方這蒙蒙細雨,卻不由得要在雨里徜徉漫步一番了。在這細雨中,人不必驚慌,不必疾走,打著傘或是不打傘都無所謂,只需輕輕地踏著步子,任雨點如碎花般灑落在發絲上、手掌里、面頰上,靜靜品味那沁人心脾的微微涼意,細嗅那花草泥土特有的清香。
一對老夫妻相互攙扶著在雨里漫步,回憶著如煙往事;年輕女子打著花傘,凝視著湖中的落雨,心思如水波般蕩漾;小孩子嘛,自然是在如茵的草坪上,追逐、打滾兒,品嘗著雨水和汗水混合在一起的滋味。
而我,一個人,收起雨具,終于開始了解我周圍的這個世界。那整齊地排列在大路兩旁的樹木,原來叫做銀杏;那紫色的小樹苗,原來有個形象的名字叫雞爪楓;還有那長青的松樹,學名卻是日本五針松……如果不是這場雨,上千次,我匆匆地與它們擦肩而過,也許永遠都不會知道它們的名字,甚至于沒想過要知道。
我就這樣,雨中漫步,幻想著某個浪漫的時刻,有一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默默地走著,彳亍著與我接近,然后我們對彼此會心一笑,那朦朧的美好,便全都融化在了這淡淡的雨中。
我想,即使在功利盛行的年代,人也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在雨中靜靜地漫一次步,不必計較得失,而是凈化內心,讓靈魂時不時地能夠回歸自然,不免在塵世中顯得太落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寫于2013年11月,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