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關于滴滴打車的隨筆

今天被一篇《致滴滴,一個讓我的出行變得不美好的互聯網平臺》的文章刷屏。我看那個公眾號不是大V,之前文章的閱讀量不過三四百,這篇閱讀量卻十萬加。能到這種程度,看來真的是戳中痛點,引起共鳴了。

從14年用Uber開始,我就只叫專車。滴滴壟斷后,我保留了習慣,沒叫過出租車。所以文中所說的出租車情況我不了解。不過這幾天專車確實難叫,最低也是1.2倍溢價起。還有幾次2.5倍溢價我仍花了十多分鐘才叫到。至于出租車,看到馬路上那一張張揚招無果的落寞臉,我也能猜出一二。

不過文章說滴滴搞亂市場秩序導致現在的結果,我感覺是管中窺豹了。Uber退出已數月,叫不到車不過是這幾天的事。邏輯對不上。我看純粹是開專車的大部分都是外來務工者,過年都回家了。上海一臨近過年,服務業不都明顯蕭條嘛?

沒人開專車了,自然就引流到出租車。任何市場但凡出現供不應求,話語權當然在供方身上。比如,即使在沒有打車軟件的時代,下雨天和周五晚的出租車照樣難叫。

我倒犯不上為滴滴說話。但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個緣由,非要扣個擾亂市場秩序的大帽子在滴滴頭上,實在有些看不下去。退一步講,就算承認這頂帽子,有人想過這頂帽子是怎么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成功戴上的嗎?

在打車軟件出現之前,我已經明顯感覺到上海出租車費越來越高,司機態度卻越來越差。幾次罷工事件不知大家有沒有印象?因為司機覺得生存已經很難了。罷工的結果呢?待遇有漲,但漲在了起步費上。換句話說,成本加在了乘客身上,出租公司是不會做冤大頭的。

所以我不是很理解,文章所稱贊的傳統巨龍的“市場秩序”是怎樣一種美好的存在。這是一種將矛盾轉嫁給司機與乘客的“市場秩序”,就像把矛盾轉嫁給醫患的醫療體制一樣。

在這種環境下,打車軟件才有了機會成長。乘客突然發現,車也坐的舒服、司機態度也好、車費還便宜。憑什么?因為少了一大塊出租公司抽成啊。錢給多了,誰態度不好?

現在滴滴成為了新的壟斷,開始了新的轉嫁。于是有人罵,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是罵滴滴就罵,去捧以前的傳統出租行業,我看不懂。人的目光大都挺短淺的,打車難打就是滴滴的錯、看病難就是醫生的錯。因為有個發泄對象就好了。所以我說這篇文章管中窺豹,是客氣的。說難聽點,就是思維局限、眼光短淺。

最后,假設,寫文章的人,如果從沒享受過之前打車軟件補貼的福利,我仍覺得她有資格罵。惡心的,是那種之前貼錢的時候,用的很開心。現在貼錢少了,車難叫了,就開始逼逼的人。任何一個聰明人是可以料到今天這個局面的,所以任何一個享受過打車軟件補貼的人,都為今天這個局面,或多或少的做過貢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