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都從略微不同的觀點在看實物,因此,看事物也就略有差異。
本書開篇舉了一個關于人們觀察桌子的例子,它提到了人們通過不同地角度、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所感覺到桌子的顏色、材質、形狀可能都不一樣。那么,到底有沒有關于這個桌子的客觀的顏色、材質、形狀的標準答案呢?抑或是,如果沒有人的感知,桌子其實就連是否存在都說不準?
這不禁讓我想起,過年看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不難發現,每個人的朋友圈都在刷“今天去看了《美人魚》,好棒!”,又或者“看完《美人魚》,感覺好失望!”
為什么同一部電影,大家的評價卻南轅北轍,而且還是在同一個朋友圈里出現;甚至像我,和我一起看的是我哥,他從小就和我一起看周星馳。但是我們兩個人評價也褒貶不一。
仔細想想其實也不難理解,若從一部國產電影的標準來衡量這部電影,確實也算不錯;但若對于一個對周星馳有著極高的期望的人來講,又怎么能不失望呢?
同樣地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個關于這部電影的客觀評價?如果沒有人看,這部電影是不是也根本沒有意義了?
2、
有些倫理原則(諸如“我們應當追求美好的事物”)看來也是自明的,盡管它們大有爭論的余地。
這讓我想起大學在宿舍,別人學習,我在唱歌,到底是我唱歌打擾了別人,還是他學習抑制了我唱歌。雖然學習固然是很勵志的事情,但是宿舍不是生活的地方嗎?一定是有聲的才叫噪音嗎?
3、
4、
總的來說,第一次讀哲學類的書籍,因為很多都是概念性的推理,涉及的一些哲學方面專業名詞,而且本書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作品,所以大部分文字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
本書主要討論了,羅素先生他認為自己可以肯定而且能有所建樹的那些問題,他主要涉及的是知識論,即考察人們能說知道或有理由相信的那部分哲學分支。讓我們看到了哲學的價值所在,在于探討一些可能永遠沒有答案,但卻又和人們息息相關的問題。通過哲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們不難發現,answer isn't most important,but we find something is important in life.我也將帶著問題繼續探索我的人生,也許沒有人能告訴我答案,但卻也沒有人能質疑一顆求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