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ner Mussler·
“制度至關重要(Institutions matter)”,已被公認為是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制度”,即正式和非正式的規則,是影響和控制經濟行為、可以決定一國經濟發展成敗的因素。
立法以及行政部門、法院、警察等國家機構的執法也離不開制度。但是,國家的制度必須獲得民眾的認可,否則不能成功地發揮作用。
如果沒人理睬稅法規定,偷稅漏稅成了大眾游戲,稅法就形同虛設。如果沒人照章行事,賄賂盛行,官員腐敗,行政法就等于一紙空文。
正式的規則能否實施,還取決于其建立在什么非正式規則的基礎之上。立法者不顧主流的價值和規范以及不成文法,其制定的法律會難以得到執行。而另一方面,曾經存在的正式規則和制度在被官方廢除后可能還會對現行的價值和規范產生影響。德國經濟信息研究所(Ifo)的一項由經濟學家Sascha Becker主持的經濟史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該研究項目的主題是為何東歐不同地區的腐敗程度有很大的差別。研究人員確信,他們證明了這種地域差別的原因和早已滅亡了的哈布斯堡帝國有關:那些被該帝國在1918年前統治過的地區,腐敗程度低于它們以南和以東的未被該帝國統治過的地區。
這是一個制度經濟學的推斷:恰如英國歷史學家A.J.P. Taylor所描述的,哈布斯堡帝國的官僚在當地民眾的心目中是一個“相當誠實、工作勤奮和廣受尊敬“的階層,民眾認可帝國的官僚機構,因此也深深地信任其國家制度。
而在當年與哈布斯堡帝國相鄰的被奧斯曼和俄羅斯帝國統治的地區(如今的希臘、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民眾對官僚機構的信任度極低。這種曾經延續了數百年的對國家制度的看法,今天仍在產生影響。
這個推斷是如何被論證的呢?研究人員采用了歐洲復興與開發銀行2006年對東歐國家進行“轉型中的生活調查”(Life in Transition Survey)時取得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包括了民眾對國家管理機構的信任度和這些國家的腐敗程度。研究人員分析了和17個國家有關的數據,它們的領土曾屬于哈布斯堡帝國或曾鄰接該帝國。
為了排除與哈布斯堡帝國無關的差異,研究人員選取了5個國土橫跨前哈布斯堡帝國邊界的國家——塞爾維亞、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和黑山。
研究人員發現,今天生活在前哈布斯堡帝國邊境線兩側同一國家領土上的居民,盡管該邊境線是上幾代人以前的事了,住在前哈布斯堡帝國境內的,仍普遍地更信任法院和警察;住在前哈布斯堡帝國境外的,則不僅較不信任司法人員,而且較多向他們行賄。研究人員將前哈布斯堡帝國和前奧斯曼帝國比較,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
這個研究結果,會使幾年前關于“歐洲的邊界在哪里”的討論產生帶有民粹色彩的答案,也會給目前關于援助希臘貸款的爭論火上澆油。歐洲,這個因資本流向邊緣地區而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有效和廉潔的行政機構的歐洲,應依歷史上的哈布斯堡帝國邊界劃定自己的邊界嗎?土耳其可以成為這個歐州的一部分嗎?
該研究結果似乎能讓人們明白,在今天的東歐為什么會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布魯賽爾向希臘派遣“顧問”以監督歐盟資金的使用,原因是這個國家顯然缺乏有效和廉潔的行政機構?出于同樣的原因,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利亞部分地區腐敗極其嚴重,以致歐盟必須出手干預?
“哈布斯堡效應”的存在,早在90年代時已被多項關于東歐前蘇聯集團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之速度和成就的制度經濟學研究所證實。這些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在曾取消了私有財產所有制的前蘇聯集團國家中,成功轉型最快的,是在實行蘇式社會主義前已有市場經濟制度——比如已有了民法——的國家。
顯然,被拋棄了的制度其實一直在非正式地生存著。這樣,也許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今天波蘭或捷克的市場經濟比烏克蘭或俄羅斯的堅實的多。
(原文出自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文中介紹的Becker等的研究以“The Empire Is Dead, Long Live the Empire! Long-Run Persistence of Trust and Corruption in the Bureaucracy”為題發表在英國王家經濟學會(Royal Economic Society)《經濟學期刊(The Economic Journal)》2016年2月號: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