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需要“兩開花”



分享新觀點,尊重不一樣。這里是千語新說。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我的班主任可以說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位啟蒙者。但當時他有一句話,我一直牢牢記得,卻不甚贊同。他說,“女孩子不要去學舞蹈,不正經。”

在零幾年的時候,文化體育還被并稱為“文體”,同屬于教學和主課們的“附庸”,通常只有“學習不好”的小孩才去學藝術、當體育生。那個年代過來的孩子們普遍都有一個“時常請病假”的體育老師和“經常有事”的音樂、美術老師。一切課程為“數理化”讓位,一切成長體驗以學習為主。在這樣的集體意識中長大的我,從未對此產生過懷疑,一直對“文體”抱有理所應當的偏見。

但當時間呼啦啦飛到2020年,洶涌的互聯網浪潮催動了社會分工的巨變、瓦解了數以萬計的“巨頭公司”和“穩定單位”,個人作為一個綜合體越來越習慣于單打獨斗,“一個人便是一支隊伍”。而在這樣單一話語權的環境中長大的我們,開始意識到之前那種看法存在的偏頗。

對于一個綜合個體而言,需要自己分析需求、自己判斷形勢、自己進行決策,這一連串的主動選擇行為對我們的眼界、思維、毅力及體力都提出了巨大挑戰。學生時代對學習的單一訓練并不能使我們天然就掌握上述的能力。就拿最基礎的意志力來說,小時候的“體育生”們經受過長時間的體育競技訓練,在心態、毅力和意志上都鍛煉得遠勝一般人沉穩、強悍。而且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底子,對人的精神會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使我們精神積極,精力充沛。(作為一個社畜,憑良心說如果讓我在聰明和精力旺盛之間選擇,現在的我會選后者)而當時學舞蹈、音樂、美術等藝術的人,早早就開啟了美與藝術的啟蒙,在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上比大多數孩子“先看了一眼”。

當然,這樣說并非指摘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一無是處,只是現在回頭看,要將當時對“文體”的偏見拉回來,給他們“正名”。“文化體育”不見得是“差生專屬”,更不見得就低人一等。

很多人說我們現在討論這個問題有沒有意義呢?有的。當時這個理論影響了一代孩子,那我們現在存不存在什么輿論,也在傷害著另一群“無辜的人“呢?畢竟,無論是多好的理論、多先進的認知,一旦抹殺了多樣性的可能,往往都會造成人為的犧牲和壓迫。遠有“焚書坑儒”,近有什么呢?

說回一開始的話題,在琢磨這個問題幾天之后,我把強健體魄納入了我的年度計劃之中——雖然我已經不是孩子,但是成年人的自我教育要持續一生,不應比少年時期那十幾年教育更輕慢。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