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著名長篇小說,作品敘述了貝奈特家五個待字閨中的女兒的生活,還有她們的婚戀。《傲慢與偏見》作品生動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被英國小說家和戲劇家毛姆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簡·奧斯汀和她這部作品在英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此處省略一萬字 )。作者無意中揭示了一些心理學上的有趣現象。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有點雞精味的說話:“在七十億地球人中,你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做第二個誰,成為第一個你”……話雖這么說,但大多數人還是從眾的,無法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
在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最大的影響其實是來自自己,來自對世界認知的誤區。
常見的思維誤區有幾種:一、自戀。自戀心理會讓人產生“我是更好的”的假象,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比如有個調查發現,9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能高于平均水平。二、合理化。合理化是對自身的不足,采取某種解釋過程,使自己相信是合理的,“太狠了,連自己都騙”就是合理化的典型現象。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對某一類事物的過分概括,而這種過分概括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感因素。
首先看看在《傲慢與偏見》里的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說,刻板印象就是書名中的“偏見”,男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和達西最初相識的時候,在伊麗莎白眼中,達西是一個在城里住膩了,到鄉下來找樂子的貴族,因為有幾個臭錢就自以為是孔雀,而在達西眼中,伊麗莎白(包括她的姐妹和父母)是個趨炎附勢、見錢眼開的“江北人”。他們依照自己的刻板印象行事,后來才上演了達西阻撓簡和賓利的婚事的鬧劇。
自戀情緒在伊麗莎白的小妹妹莉迪婭身上表現的最明顯,這個未滿十六歲的小姑娘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魅力四溢,在當時道德保守的社會環境中,與人私奔、未婚同居,行事之大膽,令二十一世紀的人都瞠目結舌。她的行為已經超出了一般的自戀,更接近全能自戀。
合理化的代表是貝奈特夫人,她完全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解釋和評價每一件事,最典型場景的就是聽說達西先生向伊麗莎白求婚前后的表現。求婚之前,對達西又輕蔑又畏懼,求婚之后,立即成了丈母娘看女婿,口水嗲嗲滴。
書中的男女主人公,性格鮮明,給人印象深刻,就是說他們有自己的獨特的個性,其中重要的他們的性格形成是由變化造就的。前面我們已經說了倆人最初見面時的刻板印象,但是他們并沒有在自己的刻板印象中止步。他們不從眾,他們會觀察,會反思,會客觀地分析 ,然后接受分析的結果,形成新的觀點。這些都是正確思考的重要因素。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們有了獨特的人格。如果說簡的身上還有點傻白甜的味道,伊麗莎白則是有徹底獨立思想。也難怪貝奈特先生會偏愛二女兒,估計每個讀者都會偏愛她。
閱讀可能是伊麗莎白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但我們看到書中還有一個酷愛閱讀的人,三女兒瑪麗,她甚至還有點學究氣。但是整本書里,瑪麗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形象,甚至還比不上達西的表妹,那個病怏怏的安妮小姐。我認為她與伊麗莎白最重要的差別是獨立思考的意愿和能力。
我思故我在,獨立的人格來源于獨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