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宵,此時窗外爆竹聲聲,似又回到了除夕。
北方的風俗,慶新春的活動要從除夕開始,一直到初一安排最為密集,那之后的半個月,就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大過年的”四個字來解決的日子了。在這半個月里比較重要的日子有兩個:初五要吃餃子,稱“破五”,傳說這一天要迎財神;十五要吃元宵、過元宵節,人們習慣上還要再放個炮。
下午的時候跟師傅聊天,很認真地跟我討論:正月十五為啥要叫元宵節?是不是正名叫上元節啊?就像端午節不叫粽子節、中秋不叫月餅節,為什么元宵節就要叫元宵節呢?
對我來說這不叫問題,對于一個吃貨來說,端午就是粽子節,中秋就是月餅節。但這個問題也的確引起了我的興趣。中華民族是個幾千年來過得很苦的民族,“吃”永遠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有相對應的食物,就算在已經不會挨餓的今天,我們見面時也永遠要問一句:你吃了嗎?
可吃貨也總要有個遮掩,除了元宵節,好像就沒有哪個節日直接以食物命名的。于是我詢問了萬能的百度大嬸,得到的結果如下:
上元節(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而古代把夜晚叫“宵”,第一個月圓之夜就是“元宵”。我就說嘛,我們的民族吃也要有個由頭,怎么會那么庸俗地以食物命名呢?哪怕它很美味。
除了上元節,還有中元節(七月十五),即鬼節,要普渡孤魂野鬼,也有說是祭祀祖先。下元節(十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
簡單地說,上元節人吃,中元節野鬼和祖先吃,下元節祖先吃。三個節日來歷說法不一,其中上元節最早,據說在秦朝就已經有了,和佛教的傳入有關,中元節和下元節據傳和道教有關。
如今幾千年過去啦!節日的來歷已經不是那么確定,美味的食物卻流傳了下來,人們也對一小塊方糖裹著厚厚面粉形成的元宵,進行了更為美味的改進——用一小塊又薄又粘的江米粉裹著大大的各式各樣的餡兒——這就是湯圓啦!
現在想起來,國人在吃食上實在是博大精深,元宵節有湯圓和元宵;端午節有粽子;中秋節有月餅;小年要吃關東糖;冬至、春節和破五節要吃餃子,而且還各有各的說法,每一個都把吃食和美好的愿望融合到了一起,實在是嘴里也甜、心里也甜。
當然除了過節,傳統的好吃的也很多。就曾有南方朋友很認真地跟我詢問:餃子、包子、鍋貼、混沌,究竟有什么區別。這區別大了好么,做法不同,吃法不同,味道也各有各的美。
有人說,普通人和偉人的區別就在于,普通人活著是為了吃,偉人吃是為了活著。雖說活著就為了吃,好像有點太沒追求,可如果不能好好地吃,生活實在是少了一大項樂趣,只要能好好地吃一頓飯,就沒什么過不去的坎兒,吃好才能活好,才能工作好,就連減肥,如果不好好吃,又怎么有力氣減?
所以說,大過節的,別的都可以先不提,吃好吃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