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國貝萊德的“阿拉丁”神燈

當打開《金融帝國貝萊德》,說實話,我有點懵圈。

自以為對經濟還算懂一點的我,本以為這本書應該很好懂得,但真的讀起來,還是有點費勁的。

因為畢竟是金融的門外漢,一個只注冊了證券賬戶卻從未炒過股的“大白”,人物故事能懂,但專業術語就有些難了。好在作者海克.布赫特是《時代周刊》的一位出色的財經調查記者,所以寫的東西還是很親民的。譯者石建輝翻譯的也很接地氣。讀到最后還是大體搞懂了一點。

下面就把這“一點”分享給大家,班門弄斧吧。

我認為本書最核心的就是貝萊德的對金融的分析“秘方”,就如咱國人民間倍加推崇的所謂的“祖傳秘方”吧。

這是貝萊德之所以成為金融帝國的密碼。

能稱為“帝國”,他的體量應該是很龐大。原來真的不這么認為,甚至和很多人一樣,只是聽說過“貝萊德”的名字,甚至連這個名字都不一定能聽說。

這不怪我們膚淺或者孤陋寡聞,因為這本就是個很低調的公司,但卻是個悶頭賺大錢的。

不妨把這位德國作家列舉的例子一起看一下吧,“德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股東”:

“讓我們看看平臺消費者家庭的一天:吃早餐時,太太問先生:"要再來點奈斯派索咖啡嗎?”先生在面包上涂抹的 Sana人造黃油來自沃爾特·勞公司。兒子正在舀取家樂氏玉米片;女兒整理了一下剛定型的頭發,當然是借助法國歐萊雅的產品Elnett Satin超強定型噴霧。這家巴黎公司每秒在全球出售大約50種產品--貝菜德作為前十大股東之一而受益。餐桌底下,那只貓正在嚼著希爾思寵物食品。該寵物食品制造商歸高露潔棕欖所有。貝萊德所持有的這家跨國消費品公司的股份也處于領先地位。

尋物游戲可以隨意進行下去,例如浴室里的妮維雅護膚霜和得寶手巾紙?腳癬?樂膚舒藥劑來自諾華,貝萊德也是這家瑞士制藥巨頭的著名投資者。先生的博斯西裝?先生上班開的是寶馬3系。令先生減速的紅燈由西門子生立,貝萊德也持有5%的股份。而太太駕駛的Smart是由位于斯圖加特的競爭對手--戴姆勒生產的,貝萊德是戴姆勒的主要股東之一,持股4.5%。兒子的球鞋是阿迪達斯生產的--貝萊德在這家黑措根奧拉赫企業中持有6%股份。女兒做完家庭作業(或未做完作業)坐在電視前,觀看德國電視七臺的《超模新秀大賽》,那么至少作為股東,貝萊德2020年1月持股……”

這些名字,你在看了也不陌生吧?簡直是有點細思極恐了!

貝萊德的“大當家”芬克,是一位全球擁有14000名員工的老板,領導著這家市值700億萬美元的公司。非常低調,總謙虛地說:“我還是個學生?!必惾R德的代表們經常出人多國財政部,他向美聯儲提供建議,也向歐洲中央銀行提供建議。

他是隱藏在巨人背后的巨人,他在債券領域扶搖直上,卻也在此失足;他從別人的后臺起步,這次傳奇性的失誤給了他無盡的啟示,最終讓其蛻變成為一個全球巨人。

這也讓他認識到信息帶來的可能性。在大數據這一概念之前,他就試圖用納入越來越多的信息的計算機代替直覺,這讓他最終跨過了之前無人越過的賣方和買方之間的鴻溝,他設計出可用于分析的計算機模型,這在華爾街是一個偉大的創新。

在通用電氣處于以甩賣價格拋售抵押貸款證券的邊緣,他給通用電氣建議借助計算機模型分析投資組合,結局皆大歡喜。通用電氣獲得了成功,貝萊德的名聲也不脛而走,慕名而來者排起了長隊。

這也讓他打開了歐洲的大門,開始是愛爾蘭、希臘……后來受到歐洲央行的垂青。

貝萊德人不是華爾街的人,從一開始他們就這樣認為,芬克說貝萊德的商業模式和華爾街的商業模式100%不同。貝萊德人不是銀行家,他們只是大大小小投資者的買方中間人。也就像G20成立的國際機構金融穩定委員會說的“在常規銀行體系之外進行的信貸中介活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影子銀行”。

在許多領域--作為企業的直接貸款人、在線個人貸款的買家、內部“暗池”運營商、ETF發起人--貝萊德不僅 躍,而且憑借其市場地位重塑了市場,扮演了一個超級無敵的角色。

最后演化成了一個超級無敵的存在——“阿拉丁”,這一源于《一千零一夜》的名字,它就是貝萊德的“化身”。

這是貝萊德30多年的“秘方”的進化“結晶”。

“我是阿拉丁,我知道我知道的,無所不知,隨時可知!”“找到數字后面的數字!”他的廣告語就是這樣說的,有點令人毛骨悚然。

芬克在廣告中說,阿拉丁是一種新型(智能)情報。它是一個才華橫溢、雌雄同體的陰陽神,一半是人類,一半是機器。

阿拉丁是貝萊德制造出的“電子妖精”!

貝萊德毫不掩飾阿拉丁的存在。它一周7天運行,24小時不休,不知疲倦地監控它全球交易組合的安全性。

阿拉丁的客戶具有這樣的優勢:只需按一下按鈕即可洞悉其遍布全球的頭寸和風險,“這是一種適用于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組合的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儀?!?/p>

但令人擔憂的是,全球許許多多的資本領導者都在透過貝萊德的“眼睛”看世界。

曾有人將高盛比作“吸血烏賊”,和貝萊德比起來,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貝萊德是“一種長有十根觸手的巨型烏賊”,這種比喻真的毫不為過!

因為貝萊德的金融影響力如今幾乎遍及地球的所有地方。

貝萊德的使命就是規避風險,但是這項使命完成的同時,它也制造出了新的風險,比如“阿拉丁”,它就既有數據安全問題,也有數據保護問題!

還有人指出貝萊德引發的更為微妙的威脅,“阿拉丁”這樣的系統試圖阻止變革,提示風險的系統不想看到變革,世界上沒有無風險的變革。

就用作者的自己的話作為結語吧:

“沒有人知道這樣一個金融體系將帶來怎樣的后果,是時候改變了,這個金融帝國已進入公眾的視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