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某中學一位優等生,高考結束后第二天,還悶在家做題目。一位同學找他玩,看其如臨考之態,詫異問道:高考都結束了,還在做模擬試卷?他習慣性答道:今天發現以前買的試卷還剩下十幾套忘記做了,扔掉怪可惜,我還是把它們做完算啦!
上面這位優等生,你認為他是學霸嗎?做題高手算不算是學霸?如果你是肯定回答,說明你對學霸的認識還比較初淺。何為真正的學霸?一位真正學霸,不僅擅長應試,考取高分,順闖當下高考關;而且善于學習,智對變化,贏取未來通天票。
最近兩個月,我利用在學校工作的機會,對幾位“優等生”和“后進生”進行了跟蹤研究。在小學5年級選擇了12名學生,我分別與他們進行多輪交談,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我從學習的動力系統、能力系統和支持系統三個層面,設計了10個問題,請選定的12名學生與我面對面交談作答,并記錄下他們的回答內容以及回答時的反應情況。
我為什么要對這些學生做深入的個案研究呢?因為每個學生背后都有一個無法分割的“世界”——他的成長環境、文化背景、歷史經驗……根本就沒有“一般”的人。要研究“優等生”的學習品質,不能只從“一般”層面做問卷調查,而要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包括選擇部分“后進生”做對比研究。
像優等生這類“學霸”都具備哪些學習品質?他們都是些什么人?根據對”優等生”和“后進生”的比較觀察,我認為,真正的學霸具備如下三種學習品質:
1.“相信自己能行”的自信
自信的人,遇到困難時,不會馬上放棄,相信自己能行。
有一則寓言故事:有兩只小青蛙,溜到農民的房子里玩,它們站到一個壇子沿上跳舞時,不小心掉到里面。里面裝的是黏糊糊的油,它們想跳出來,油太黏,想爬出來,壁太滑。幾經嘗試,沒有結果。青蛙A邊游邊想,看來今天是沒希望了,怎么也出不去了,反正也沒希望了,還游什么呢?這樣想著,四肢越發劃不動。
而青蛙B呢,想到今天真糟糕,怎么都出不去,可還是繼續游游看吧,也許會找到辦法。四肢雖然很累了,可它還是堅持游著。邊游邊想,只要還有力氣,不管怎樣,我都要游下去。就在它幾乎劃不動的時候,后腳碰到了堅實的固體。原來,黃油在青蛙B的不停攪動下,凝固了。后來,青蛙B踩在黃油上跳出壇子,獨自回家了。
青蛙B,相信自己能行,這份自信讓它能夠成功自救。對優秀的學霸來說,自信是他們的前行標簽。他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并能這樣看待問題:
我總是能比現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難,我能堅持
我能從錯誤中學習
我能去學任何我想學的東西
別人的成功能給我帶來啟發
我覺得努力和態度非常重要
我喜歡挑戰自我
……
真正的學霸,都具備上述“成長性思維”特質。如果把“成功的學習”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的學習”所經歷的過程:堅持、失敗、犧牲、失望、好習慣、努力、專注等等,那些水下的部分。
在實現“成功的學習”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水面下人們看不見的部分。在遇到“失敗、挫折、失望……”的時候,那些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學霸們會堅持努力,坦然接受困難,繼續往前走,而不會把一時的困難當作永遠,選擇早早放棄。
2.“主動為自己想事”的自主
自主的人,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布置的任務,而是積極主動為自己想事情,勇于承擔更多、更重要的任務。
吳軍在“得到”APP《硅谷來信》專欄里,講了一個和上帝有關的笑話。有一個非常虔誠的教徒,有一次他住的房子著火了,將他困在了房子里。這個人就不斷地祈禱,祈求上帝來救他,當然上帝沒有來。這時來了一輛消防車,消防員搭了梯子爬上來要救他。
他說:“我不走,我在等上帝來救我,他一定會來的”,消防員一看勸不動他,而火勢越來越大,便自己離開了,不過消防局派了架直升機來救他。救援人員從直升機上放下軟梯,讓他趕快爬上來,這個人講:“我不走,我在等上帝來救我,他一定會來的”。最終,上帝也沒有出現,這個人當然就給燒死了。
這個教徒死了之后,在天堂見到了上帝,問道:“上帝啊,我那么虔誠地信奉你,你怎么不來救我啊”。上帝說:“我第一次派了消防隊員去救你,第二次派了直升機去,可是你就是堅持不走,我也沒有辦法了”。
在生活中,對那些不主動、沒有自主性的人,上帝也沒有辦法。在學校中,對真正的學霸來說,他們一定是積極主動為自己想事的人,能夠自主學習,經常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
針對自主學習,學霸們具體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活動前,自己能夠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做好具體的學習準備;
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和學習方法作出自我監控、自我反饋和自我調節;
在學習活動后,能夠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
真正的學霸,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一定是始終保持“目標感”,制定一個干更大事情的目標,圍繞該學習目標,進行相應的時間安排和過程管理。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就是一位善于制定學習目標并努力去實現它的成功學霸。
扎克伯格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年年初都會制定一個個人年度計劃,并且會把它公布出來,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集中去完成。比如,2010年他的個人年度計劃是學習中文;2012年每天都親手寫代碼;2013年每天認識一個Facebook公司以外的朋友;2014年每天寫一封感謝信;2015年,每兩周讀一本書……
扎克伯格制定的年度目標,有兩個特點:一是重復做一件小事,每天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經過日積月累,產生疊加效應;二是年度小目標服務于Facebook公司的大目標——通過社交網絡連接起每個人。
可見,真正的學霸首先要學會給自己定目標,然后把目標拆解成日常可以重復練習和堅持的行為。有了目標感,你的每日行動才有意義,能夠堅持下去,最終成就一份事業。
3.“自己約束自己”的自律
自律的人,能夠抵制外界的感性誘惑,堅定實現自己的長遠目標,真正做到自己約束自己。
劉潤在“得到”APP《5分鐘商學院》專欄里,講了一個美國船王哈利如何訓練兒子抵制誘惑的故事。美國船王哈利在把事業傳給兒子小哈利時,帶他去了一趟賭場。老哈利給了小哈利2000美元,說到:要留下500。
小哈利答應了。但是,年輕的小哈利很快賭紅了眼。在“反敗為勝”強烈的欲望誘惑下,把錢輸得精光。小哈利打工掙了700美元,再上賭桌,決定留一半,但又輸光了所有。小哈利非常沮喪。老哈利說:“你以為進賭場為了贏誰?是要贏你自己!控制住自己,你才是真正得贏家。”
終于有一次,小哈利在輸到一半時,堅定地站起來,輸了錢的他,帶著贏家的心情離開賭桌。最終,小哈利能不被輸、也不被贏誘惑,始終在輸贏10%之內,堅決離場。老哈利終于放心地把公司交給小哈利,告訴他:能在贏時退場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真正的學霸,是自律之人,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約束不良行為,做到延遲滿足。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曾說: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我們的自律并不是讓一大堆規章制度來束縛自己,而是用大家共同的自律行動創造一種井然的秩序,來為我們的學習生活爭取更大的自由。
美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是一位擁有高度自律的典范“學霸”。他曾說:人的天性、習慣和交友不慎,有可能阻礙人的進步,因此有原則,養成好的習慣,久而久之,就能成為一個品行卓越的人。他為了培養自己的良好品行,先思考出13種自己需要培養的美德,并對這13種美德給了一個簡單、清晰的定義,這樣就容易檢查自己是否能做到。這13種美德和含義如下:
1.節制:食不可飽,酒不過量。
2.慎言:只講對人對己有益之言,不說無聊瑣碎的話。
3.條理:讓擁有的每件東西都各有其位,讓要做的每件事情都各有其時。
4.堅毅:一旦決定做一件事,就馬上義無反顧地去做。
5.節儉:將錢用在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上,杜絕浪費。
6.勤奮:不耽誤任何時間,總是在干有用的事情,終止不必要的行為。
7.真誠:不采用任何有害的欺騙行為,想問題和說話都要公平公正。
8.正直:絕不做損人利己之事。
9.適度:避免極端,避免別人對你產生怨恨。
10.清潔:決不允許身體、服裝和居所不潔。
11.心靜:不為瑣碎之事、尋常之事和不可避免之事縈繞。
12.貞潔:不過度行房事,也不因男女關系損害和他人的關系。
13.謙卑:以耶穌和蘇格拉底為楷模。
為做到以上13種美德,富蘭克林設計一個容易自我監控的表格,每一周只關注一種美德的培養,如果哪一天沒做好,他就在表中涂一個黑點,每13周為一個循環,一年大約有四個循環。根據這個美德培養對照表,他差不多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想一想,今天做得怎么樣,給自己打個分數。常年這樣堅持下去,富蘭克林改進了自己的很多缺點,逐漸成為一個擁有高度自律、做事公正、為人謙虛和勇于擔當的人。
真正的學霸,從學校的小天地走向社會的大舞臺,需要靠“自信、自主、自律”來修煉品行,成就事業。只有像富蘭克林一樣,每天對照優秀品行進行自我監督與反省,學霸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