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的課程的作業:遇到新觀點或者大道理,運用拆頁2的五個步驟或者拆頁3的關鍵問題來檢驗觀點的正當性及批判性思維。
【作業】
雖然高考已經離我很遠了,但每逢高考以后,總會有幾個表親的父母問我關于報考專業的問題。他們問題的第一句總是“報什么專業好?”或者“現在什么專業比較熱門?”在他們看來,專業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這也是經歷過國家分配工作和住房的一代的價值觀,而價值觀決定了思考的方向。他們的專業第一的觀點是建立在熱門專業能夠實現長期保障的假設上的。當我面對這樣問題的時候,我往往會反問他們“你們能不能確定所報的專業在大學畢業以后還是熱門專業?”更何況專業在大學期間是可以轉專業或者雙修專業的,因此專業不應該是第一考慮要素。而且雖然現在的互聯網十分發達,但當我們遇到新事物,在網絡上了解和親身體驗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共享單車,目前只在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才有。高考志愿的選擇我認為正常情況下(不包括特殊情況,如父母需要照顧等)首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家庭狀況(成本問題,讀書確實能夠讓人獲得更多的機會,但如果成本過大的話,需要慎重考慮),然后是城市(首選一線大城市,因為大城市在城市配套的各方面都不是小城市可以比擬的,而且大城市往往意味著有更多的可利用資源,因為人才聚集效應,接觸優秀的人的機會更多),然后是學校(現在的招聘當中,單位相對于專業更加看重學校),最后才是專業(專業可以憑興趣進行選擇,或者選擇一些通用性極強的專業,如數學,文字創作,管理學和金融學等)。
【一些題外話】
在課程中提到過的幾個觀點,我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1.父母在不遠游
《論語》中原話應該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的理解是在未能獨立之前,不遠游,既能在生活上幫忙,又能確保自己的安全,成本相對來講比較低,而一旦具備了相對獨立的能力,則游必有方,進行鍛煉,因為父母看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孩子不能永遠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父母也不可能永遠保護孩子。
2.愛國和抵制日貨的關系
抵制日貨的人情緒因素比重較大,而且在如今的全球化生產情況下,基本上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用品都含有外國的生產技術,抵制日貨根本不現實,再說全球化經濟的趨勢,抵制日貨的結果很有可能會影響多個國家,包括我們中國本身,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辦法只會讓群眾利益受到損害,任何行動的背后都需要有成本的考慮,不能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導致大部分人受損。
3.男女之間是否存在純潔的友誼
我很難想象男女之間會存在純潔的友誼,不是我個人思想低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男女之間即便是對方的紅/藍顏知己,我感覺那也是一種不能或者不敢說出的一種愛。友情和愛情的邊界其實很模糊,男女之間純潔的友誼其實只是一種基于某些原因沒有實現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