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爸從市場買來我喜歡吃的新鮮海鮮,坐車又倒車一個多小時給我送來,感慨頗多,想著寫寫爸對我的愛。
媽致電給我說你爸想你了,給你送點好吃的,其實想不想的,父母那一代人應該沒有那么感性的神經。他們心里永遠是為子女著想,爸一定覺得我自己舍不得也沒時間買,還說“過一陣十一就貴了,所以現在給你買了點。”其實這份心意比蜜還甜,吃什么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記得幾年前跟父母同住,受媽影響,對爸的不滿與日俱增,有一天我說我要用訂書器,問爸從老家拿來了嗎?因為老家的東西從小用慣的,質量超好。結果爸出門回來的時候從超市給我買了一個迷你版訂書器回來,可能心里落差太大,我當時的態度語氣特別不好,爸說“我就是怎么做你也不滿意”。從那以后,我經常反思自己,父母再怎么不好,他們也是把你養大的父母,所以尊敬是第一位的,何況我的父母與中國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父母一樣,愛孩子,并沒有對我有絲毫的不好。每個人都有優缺點,父母不會因為你有缺點而不再愛你,而你對父母也應如此。
母親更多的是為我計深遠,而父親更多的是日常關懷。我說家里蚊子多,叮的我睡不了覺,他就買電蚊子的送來給我;他知道我喜歡吃什么,每次回家必能吃到很多我愛吃的菜;他知道我辭職怕我錢不夠花,要把每個月的退休金給我;他怕我不好好做飯,總在早市買了各種好吃的送來,家里吃的菜基本都是爸送來的;我找到工作了,他會更關心你的工作累不累。他沉默寡言,卻把每件事都為你想在前頭。
我結婚時,不太會發朋友圈的老爸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寫下這樣一段話:“隨著老女兒婚禮的圓滿結束,終于了卻了最后一樁心事。女兒,結婚是人生又一個新的里程,以后的路還很漫長,爸爸希望你們要互敬互愛,永結同心,共同努力創造你們美好的未來。要孝敬父母,增進姐妹親情,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爸爸祝福你們幸福、平安,白頭到老!”老爸感情細膩,姐姐嫁人的時候他自己在樓上的窗口看著婚車開走偷偷地流淚(被老媽笑話);我結婚時主持人讓他講兩句,他說別讓我講,我會激動地受不了,說話時眼淚在眼圈里打轉兒。老爸的愛深沉含蓄,不聲不響,卻始終環繞著我們。
人們喜歡用山形容父愛的沉默,而老爸如山般的愛里又多了幾份母愛才有的細致。可能我這點更源于父親,而母親粗線條的愛如榜樣一樣教會我成為一個獨立自強的人。越長大越感覺到父母對我們的需要和依賴,這種感覺讓我覺得有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很幸福,很珍貴。當然也就越怕想到未來分別的那一天。自私點說,如果可能,我愿永遠賴在18歲以前的日子里,享受著父母的庇護,無憂無慮。父母老了,角色轉變了,我們有一天會成為他們的“父母”,讓他們在我們的翅膀下遮風避雨,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