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想贏,但又輸不起
有的孩子在玩游戲時,贏了比誰都高興,可一旦輸了就會大發脾氣,不但抵賴不認輸,還會破壞別人的玩具;有的孩子畫畫沒畫好,就氣得把整幅畫都撕掉,再也不愿意畫了……
有家長認為這叫“要強”,說明孩子有很強的上進心,將來肯定有出息;而有的家長認為,這其實就是“輸不起”,這樣的孩子耐挫折能力太差,將來經受不住風雨。
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輸不起的不良影響
1.輸不起的孩子,脾氣往往比較差。一旦自己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就會抵賴、哭鬧、撒潑。如果耍賴的手段得逞,下次則會故技重施;如果耍賴手段沒得逞,則會滿懷嫉妒、敵意,甚至故意破壞別人的成果。這樣一來,孩子的人緣也會變差,畢竟小朋友們都不愿意跟一個愛耍賴的孩子玩。
2.輸不起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想輸,往往是迫于父母過多的期望和壓力。這樣的孩子每次失敗后,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時間一長必定會出現心理問題。
3.輸不起的孩子,人格、品行會受到不良影響。如果太過于看重輸贏,孩子的價值觀就會出現扭曲,就會為了贏而不擇手段。
是什么導致了孩子輸不起?
1.不想輸,是人的天性,因為勝者才能享受更多的東西。
每個人總是既有強項又有弱項,做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多,做不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少。但是,年齡尚小的孩子還沒辦法分清自己的強項、弱項,只想著事事都比別人好,所以一旦在游戲、學習上不如小伙伴時,就無法接受。“他長得那么矮,憑什么比我跑得快?”
2.家長的心理暗示。
孩子最初關于“輸”、“贏”的觀念,幾乎都來自于家長。
有的家長很喜歡把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對比,“人家又考了前10名,看看你,一天到晚不著家,跟小瘋子似得”。這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只有比別人強,壓制住別人,自己才能獲得父母的關注和認可。
有的家長濫用“賞識”教育,只要孩子表現稍好,就豎起大拇指:“兒子真棒!太聰明了!”結果,一味的夸贊讓孩子沉浸于“我最棒”的思想中,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心理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