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何讀書,看90年前朱光潛先生怎么說

《談讀書》: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本書的時間和精力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最近讀到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深以為憾,為什么沒有早點讀到。這本書寫于作者留學英國期間,“以給一個中學生的十二封信”為題,分別發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雜志。談讀書、談升學與選課、談作文、談情與理、談修身,一封一封信里,作者勸青年眼光要深沉,要從根本上培養能力,要有理想,勿隨了世俗貪圖近利。

本書雖然寫于上個世紀20年代,但對于今天的青年來說,仍具有適用性。今天,分享其中的第一封信《談讀書》。

你每天真抽不出時間讀書嗎?

你能否在課外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世間許多人比你忙得多。許多人的學問都在忙中做成的。

為什么要養成讀書的習慣?

人類學問逐天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后,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嗜好,沒有一種在閑暇時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東西,將來說不定要被惡習慣引誘。但是如果你在讀書中尋出一種趣味,你將來抵抗引誘的能力比別人定要大些。這種興趣你現在不能尋出,將來永不會尋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現在已比不上三五歲的小孩子那樣好奇那樣興味淋漓了。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銳敏力便遲鈍一分。

走過青春的尾巴,看到這句話,心里遺憾為什么沒有早點讀到。是的,不信,你現在找出以前讀過的詩,再來讀一讀,看看是不是還如當初讀詩時有那么樣的情思與敏感?

讀什么書?

作者說,學校的講義課本,著意在平均發展基本知識,不可不讀。但讀課本不等于讀書。第一,功課門類雖多,但范圍究極窄狹。第二,藉看課本培養讀書興趣,頗是難事。作者舉了一個例子,相信這也是你我曾經有過的經歷。比如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有趣,一旦拿來當課本讀,用預備考試的方法去讀,便不免索然寡味了,興趣要逍遙自在地不受拘束地發展。所以為培養讀書興趣起見,應該從讀課外書入手。

書是讀不盡的,要讀有價值的書,慎加選擇。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如何選擇呢?

作者表示“我不能告訴你必讀的書,我能告訴你不必讀的書。許多流行新書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魏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于無數遍。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而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你與其讀千卷萬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

中學生應該讀什么書?中國學生大半少年老成,在中學時代就喜歡煞有介事的談一點學理,不僅喜歡談談文學,還要研究社會問題,甚至于哲學問題。作者建議,十五六歲以后的教育宜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宜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的學生們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學生才應該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到底應該讀什么書呢?作者謙虛地表示沒有能力答復,他給出建議,“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各就自己所學范圍以內指定的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他還說,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知道,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

最后,關于讀書方法,作者提了兩點。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

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思考,刺激你思考。



十多年后的1943年,作者又寫了一篇關于讀書的文章。一起分享。

書籍愈浩繁,讀書愈不易。書多易使讀者不專精,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作者建議,讀書并不在多,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本書的時間和精力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

讀書當分種類,一類是為獲得現世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類是做專門學問,學問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后約。

作者建議,讀書必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得到概括的賅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后采關于這問題的書籍去讀,搜集材料和諸家對于這問題的意見,權衡去取,推求結論。作者還推薦了一個讀書方法: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每一次作一意求之。這是精讀的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

作者建議,讀書要建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一個人心里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性質相近的系統里去。大凡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里去,才會說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作者還建議,做讀書筆記。記憶力有它的限度。我們必須于腦以外另辟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里去。那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代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采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條理井然。不但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需要,還可增強思想的條理化和系統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