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詩情桂枝香

? ? ? ? 朔風起,萬物藏。彈指已暮秋,誰寄詩情畫憑欄?

? ? ? ? 民間常說,做完四件雅事,才沒有辜負秋日的大好時光。一為登高望遠,二為月下獨酌,三為食蟹觀菊,四為折桂吟詩。私以為,當屬第四件最為精妙,觀其形、品其香、嘗其味,領略的不僅是精神意境的三重滋養,在流傳千古的詩文中,桂花亦被賦予沁人心脾的墨香。

圖片來自網絡

? ? ? ? 初讀《楚辭》,總會為字里行間的香草美人、民俗風物深深沉淪。從《九歌·湘君》中“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到《九思·守志》里“桂樹列兮紛敷,吐紫華兮布條”,無論是戰國偉大詩人屈原,還是為《楚辭》做注的東漢文學家王逸,都將桂花視作圣潔的象征。

? ? ? ? 好一句“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以玉桂制船槳,蘭木做短楫,輕劃水波逐浪,似鑿開寒冰卷起千堆雪,此情此景何等壯闊風趣。追溯創作背景,就不得不感嘆,屈原骨髓里的浪漫情懷竟可以達到灑脫與細膩兼容的境界。

? ? ? ? 世人皆知,屈原博聞強識,一心報國,屢遭貴族排擠,一生兩次流放異鄉,晚年放逐南方荒蠻之地,天下依舊戰火不休。于是,他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借神話傳說,盡情抒發郁郁不得志的苦悶與不變的忠君愛國之心,寫下《楚辭》中辭藻最美、情感最深邃的《九歌》,共計11篇。《湘君》便是其中之一。

湘君與湘夫人

? ? ? ? 湘水于楚人,是哺育子孫的血脈之水,也是孕育幸福的愛河。湘君與湘夫人,便是湘水的守護神?!断婢啡娨耘右暯擎告傅纴怼L焐愘|的湘夫人在與湘君約定的日子里精心梳妝,只為與他傾訴衷腸,豈料苦苦等待,獨不見湘君出現。難抑哀怨的湘夫人吹起排簫,架著船兒前往洞庭湖尋找,但一切都是徒勞。她的心上人依舊不見蹤影。

? ? ? ? 再聯系姊妹篇《湘夫人》,不免令人嘆息。就在湘夫人前往洞庭湖之時,湘君已從洞庭出發去赴約。一對有情人陰差陽錯擦身而過。值得一提的是,兩首詩中均提到桂木。湘夫人劃著桂木做的船槳見湘君,湘君則憧憬與湘夫人共筑樂園,以桂木做正梁。零星的桂花看似嬌弱,卻禁得起風刀霜劍;小小的桂木雖不名貴,卻承載了熾熱的信念。

? ? ? ? 我大膽地將這股信念不斷延伸,或許它正隱喻了屈原落空的家國夢,而湘君與湘夫人的美麗誤會,就好比屈原與楚懷王等統治階級無法達成的政治共識??上?,現實中的屈原,既沒有一方玉桂船槳為他的豪情壯志推波助瀾,也沒有一方桂木為他與誤解他的世人架起靈魂的橋梁??沼喙鹣闵⑷鐭?,滿載心酸誰人知?

圖片來自網絡

? ? ? ? 輾轉數百年,東漢時期為《楚辭》做注解的豫章太守王逸,讀懂了這份玲瓏心思。他深知屈原“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饞佞”,也對自己所處的亂世深感痛恨,故而在哀悼屈原的《九思·守志》一篇中,盡情想象屈原飛天遨游的豪邁瀟灑,并將混亂朝政與屈原堅定信念的鮮明對比展現于讀者眼前。“桂樹列兮紛敷,吐紫華兮布條?!毕肽且粯淙缙俨及銐验煹墓鸹ㄊ⒕?,寄托了多少志士沉甸甸的報國志向!

? ? ? ? 如若說,東漢以前的詩作還僅是含蓄地將桂花一筆帶過,南北朝時期歌詠桂花的作品已嶄露頭角。有人贊她“繁華無四時”、“不識風霜苦”,也有人說她“能迎春露點,不逐秋風移”。在其貌不揚的外表下,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發掘出桂花的別樣風骨——不與群芳爭美名,不畏歲寒凝香魂。

圖片來自網絡

? ? ? ? 同為傲霜堅貞的花卉,桂花的品性卻與梅、菊多出幾分特別,清可絕塵,濃能遠溢,扛得住高溫,耐得了嚴寒。今日擇山林而棲,他日奉上層層花海,或遠觀聞香,或泡茶品飲,總有一份閑趣回味無窮。這外柔內剛的特質,賦予寫作者多少想象空間,也就難怪在“吳剛伐桂”、“嬋宮折桂”等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里,桂花會成為穿針引線般的存在。

? ? ? ? 以綺麗文風見長的唐朝人,自然不會錯過對桂花的品鑒。初唐詩人宋之問曾寫下千古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被ㄇ霸孪拢鹣銚浔?,寥寥數語將原本無形的花香描摹得意境深遠,著實不易。

? ? ? ? 中唐文學家劉禹錫與白居易,也忍不住揮筆潑墨。劉禹錫題詩曰:“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币苑比A春朝里的桃李二花作為陪襯,贊頌秋桂開花結果的低調樸實;白居易則稱桂花為“凌霜樹”,不僅“風影清似水”,更是“霜枝冷如玉”,甚至在輾轉難眠的夜晚,于“山寺月中尋桂子”。一字一句,對桂花的情有獨鐘展露無遺。

圖片來自網絡

? ? ? ? 說到唐詩,又豈能忽略詩仙李白?他有一首《詠桂》,我極為喜歡。詩中寫道,“世人種桃李,皆在金張門。攀折爭捷徑,及此春風暄。一朝天霜下,榮耀難久存。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明亦可托,何惜樹君園。”表面看來寫的是花,實質慨嘆的是對污濁官場的痛恨,和不愿同流合污,誓要保存內心清澈的崇高意境。

? ? ? ? 歸根究底,桂花在有識之士眼中,無疑是對夢想的寄托。哪個好兒郎不想為國效力,哪個讀書人不渴望施展抱負。然,仕途路,漫漫長,恰如桂花不嘗盡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不承受大自然的千錘百煉,如何能迎來花期?縱然盼來花期,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仍橫亙著隱形的鴻溝。功成名就談何容易?是妥協立場,還是寧折不彎?自始至終永葆赤子熱血的桂花也許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圖片來自網絡

? ? ? ? 不論處于哪個季節,桂樹終年枝葉繁茂;不論萬花園中是何等盛景,桂花只是默默綻放、靜靜蔓香;不論是用來裝點秋色,亦是被制成糕點,桂花平易近人的高貴,從未減少絲毫。誠然,得不到賞識依舊無怨無悔,只要根正苗紅,堅守住本心,已是功德圓滿的美事。聰慧的古人恐怕正是從桂花的風姿里尋覓到久違的凈潔率真,才會將科舉考試設立在桂花綻放的時節,“折桂”一詞便成為“高中狀元”的隱喻。

? ? ? ? 唐人豐富的想象力不過是剛剛開了個頭,宋人確是卯足勁,將桂花的美推上又一座文學高峰。

? ? ? ? 楊萬里寫道,“不是人間種,移從月里來”,將桂花的“血統”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梅堯臣的“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勾勒出桂木長青不敗、屹立世間的堅韌。

? ? ? ? 赫赫有名的才女朱淑真為后人留下一句“須知天上人間物,何稟清秋在一時”,與楊萬里的手法有同工之妙,表達的情感則更為熱烈。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花開花落實屬尋常,想這來自天宮的寶樹,能來人間走一遭,已是莫大榮幸,何須在意何時盛開?人若能像桂花一般榮辱不驚,面對生命中風雨坎坷,又豈會畏懼彷徨?

圖片來自網絡

? ? ? ? 就連那個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家宋高宗趙構,也落入俗套地蹭了回熱點,金口玉言一開便道:“秋入幽巖桂影團,香深粟粟照林丹。應隨王母瑤池宴,染得朝霞下廣寒。”在他看來,若非瑤池的仙氣滋養、朝霞的層層盡染,怎得眼前桂影芳菲、沁香醉人?

? ? ? ? 李清照對植物的鑒賞,絕不遜于各位業內大咖,出手就是非同一般的大手筆,“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縱是國色天香的牡丹,到了李清照筆下,也敗在了弱不禁風的桂花枝頭。

? ? ? ? 多多少少,桂花中蘊藏的玄機禪意,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從默默無聞到被寄予豪情壯志,乃至神話到一身仙風道骨,桂花早已不可同鄉野間的野花野草相提并論。人們愛她的與世無爭、靜候流年,也愛她沉下浮躁、韜光養晦。要論最愛的,還是她將有形的絢爛與無形的意境幻化出一個脫離俗世又沾染幾分煙火氣的人間仙境。

? ? ? ? 有形的是花瓣,無形的是花香;脫離俗世是詩人的心志,煙火氣息是理想之外、現實之中無法逃避的瑣碎心緒。

? ? ? ? 簡言之,賦詩作詞,寫景狀物,都是從筆端那頭流淌出的潺潺心思。然而,所有的千愁萬緒終會煙消云散,再多的慨嘆抒發也終將成為歷史長河中未讀懂的秘密??稍娗椴粫?,似桂香幽遠,飄散到四面八方,浸潤在干涸心田,開出永恒的眷念。這便足夠了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01 接上文,《離騷》的內容大概有三個主要方面: 一是表現了屈原的進步理想。 這種理想用屈原的話來說,就是實現“美...
    玩哲閱讀 5,234評論 4 72
  • 題目鏈接: n次base64 200依然是base64不過。。。編碼次數有點多請用python解吧~地址:密文地址...
    王一航閱讀 1,776評論 7 4
  • 胡桃穿了大紅色的呢子大衣,下擺比裙擺略短一點,裙子是低調的黑色,深灰色的打底褲襪,又顯瘦又保暖,搭了新買的過膝靴子...
    月落閱讀 553評論 0 1
  • 安民最近迷上了登山,今天是他第二次登山探險。不幸的是,這次他在山里迷路了,走了一天一夜,身上只剩下半瓶水,即使再餓...
    茉哩閱讀 303評論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