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記者的必備技能
一個完整的數據新聞部門一般需要三種人:編輯,數據記者和網絡工程師。在一些大型的網絡媒體和非盈利新聞機構里,數據記者經常和網絡工程師一起工作,一個負責內容整編,另一個提供技術。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數據越來越多,而要對龐大的數據庫進行分析和整理,則需要一些統計學和編程知識。
我最初接觸到“數據新聞”是在讀研究生期間,當時教授介紹了一些常用的工具給大家,比如Excel, Google Fusion Table, Tableau等等。這些軟件容易上手,因為它們并不需要使用者有任何編程背景。只要數據不是過于復雜,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可以用Excel對它進行分析,利用Google強大的地圖資源進行坐標定位,再將電子表格等信息導入到Tableau中,將數據可視化,繪制一個交互式地圖。這種工作模式適合沒有計算機背景的數據記者,以及人力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媒體。
除此以外,一些基礎的編程語言和數據庫分析知識也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便利。比如當我們想獲取社交網站上的數據時,可以通過該公司所提供的應用程序接口(API)來收集它的用戶信息。又比如那些無法用Excel分析的龐大數據庫,我們可以用更高級的R和Access進行整理。再說可視化,除了用工具繪制,有編程背景的人還可以用JavaScript等語言編寫自己的交互式圖表,從而避免軟件本身帶來的限制和操作不便。編程語言和數據庫分析技術掌握起來要比使用軟件難。但幸運的是大部分我們能用上的程序都是免費的,相關的教程講義在網上也比比皆是。
被傳統媒體忽略的數據
“公開數據”是美國媒體人最引以為豪的事情之一。憲法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權,而政府部門的網站上提供的各項數據和報告則成為這條法律的具體表現。我的一名同事說,如果沒有這些公開數據,他幾乎無法開展工作。而事實上,作為調查記者的他的確從這些數據中得到很多新聞素材。比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消費記錄、交警部門的罰款記錄、還有各級法院所受理過的案件記錄等等。但傳統的媒體,不論紙媒還是電視臺,大多只是將這些數據作為信息傳遞給觀眾;或是作為證據用來鑒別采訪對象所言之詞是否屬實,卻往往忽略了這些數據本身的故事性。
舉個例子,我們聽說科羅拉多州一個名為Morrison的小鎮2013年的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來源是違規司機向交通部門所交納的罰款。于是便向當地交通部門申請索要了13年所有的交通違規記錄。調查中,我們發現這個人口只有四百多的小鎮一年內開出的罰單竟然多達13000多份,這相當于當地警察每天平均要開至少35份罰單。得到這個結果,故事基本有了,可要作為調查性新聞報道的話,它仍舊缺少細節。比如:Morrison是否為一個旅游小鎮?它平時的交通狀況如何?當地有幾名交警?他們平時都在哪里罰款?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解答,我們就不知道這個小鎮的警察局是否存在惡意罰款的行為。
在數據分析進入編輯室以前,大部分調查記者在了解背景情況后,會實地走訪那些他們認為“有料可挖”的地方,他們相信眼見為實。而面對手里成千上萬份的資料,記者很多時候卻無從下手。我的同事把這13000多份罰款記錄交給我時,距離最初拿到它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我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發現每條罰款記錄都注明了肇事日期,地點和原因等。這意味著我們至少可以從這組數據中得出三個結論:1. 最容易被罰款的地點;2.罰款最常見的原因;3.一年當中罰單開得最多的一天。隨著答案浮出水面,我們也掌握了更多信息,比如罰款最多的那天鎮里正好舉行一場大型戶外演唱會,再比如最常見的罰款原因是在鎮子外頭的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駛。那是一條沿山路,而罰款最多的地方,恰好是一個減速帶。很多車子因為來不及剎車,被停在路邊的警車抓了個正著。我們調查發現,這個減速帶是最近幾年新修的,而它的出現無疑給當地交通管理部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是數據分析的能力,讓這個原本被人遺忘的故事重新變得有意思起來。
主流?還是邊緣化?
在美國學習和工作的三年里,我最害怕的是“被邊緣化”。新聞記者大多需要良好的口才,和廣闊的人脈關系,而外國人在這兩點上可以說是“先天不足”。雖然我也見到許多英語水平很高的留學生,但能用第二語言在主流媒體里做內容的記者卻是極少數。我也不止一次的想過,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和其他同事一樣進行獨立采訪報道,那該多好。但想起之前一次次失敗的求職經歷,便明白自己的優勢并不在此。于是,如何在外媒中立足,成為我入職以來思考最多的問題。
揚長避短,多問多學。
和求職時一樣,在工作中,我盡量展現自己的長項,同時避免因自身不足帶來的影響。外國記者除了語言和人脈以外,最缺乏的是對于當地文化的了解。舉個例子,我們得到過一份科羅拉多州警察裝備清單,里面詳細記錄了給每個縣警察局所配發的武器,從一粒子彈,到一輛裝甲車。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縣所擁有的重型武器數量遠多于其他地區,而它的人口比例卻又出奇的低。總結中,我費了不少筆墨去描寫這個縣是如何的武裝化。而編輯在審稿時卻告訴我遺漏了一個重要信息:原來這個人煙稀少的地區有著號稱全美最嚴格的監獄系統,里面關押著幾名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殺人犯和恐怖分子。如此一來,武器的數量也得到了合理解釋。而我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報道的新聞,多少顯得有些扭曲事實。從那之后,每當我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不合常理的現象時,都會先上網查一查相關的背景資料,或是向同事詢問情況。這樣不僅使得新聞報道更加準確、公正,也提高了對于當地的了解。
參加會議,交流討論。
會議是各種各樣的。大部分新聞單位一天都有兩次例會,上下午各一次,每次不超過半小時。記者挨個報題,編輯審核,參加這種快節奏的會議很鍛煉人的口才和反應能力。此外,每隔一段時間和編輯坐下來想想新題目,討論故事大綱,也是必要的交流學習內容。工作之余,積極地參加各種數據新聞研討會,既可以認識優秀的同行,又能了解到行業的最新動向。從地方到國家,美國有很多為新聞記者設立的獎項,交流會,講座,以及短期交流項目。利用好這些資源,不但可以開拓視野,更能提高自身技能,進而不論在哪里,都可以從容自信的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