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題:我們最終都會成為自己討厭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件壞事?
我覺得這一期相當精彩,主要是導師們的發言,每一個人都可以令我豁然開朗,體現出非常深厚的人生智慧。
我覺得我不用多評價什么,我只是更加領會了,什么叫做成長。
正方:是
邱晨 肖驍 馬薇薇 黃執中
反方:不是
蔡康永 張泉靈 馬東 羅振宇
只要你努力,不管是狐貍和白蛇,都能修煉成精啊。
你努力證明了邪魔歪道也有修煉成精的這一天。
邱晨:
- 對于一個喪人來說,這個世界上有什么事兒,不是壞事嗎?(辯論三段論)
- 分辨這個人哪一點討厭,而不是討厭這個人。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成為了最討厭的人。
- 你居然成了其他人,你自己在哪兒呢?人家的生活方式,唯一的問題是它不是我自己選的。
蔡康永:
- 不是我們活錯了,是我們討厭錯了。
- 天底下的事兒都是壞事,那都不是事兒。
- 人是矛盾的,我們有動物的那一部分,又有人的那一部分,這是我們矛盾的來源 。隨著長大,動物性和人性斗爭。
- 我們所討厭的事情,是動物時期討厭的事情,我們成為人類之后,卻以這個價值標準來檢驗自己。
- 青春的樂趣,最大的是什么,青春的樂趣就在于,我揮霍它,我不在乎,因為我不知道,我擁有的是最珍貴的東西,青春的真諦就是無知。青春之所以爽,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什么都不知道,我們對于自己擁有青春不知道,我們對于青春轉眼即逝不知道, 我們對于青春轉眼即逝之后,再也回不來,不知道,然后我們對于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情,也不知道,所以我們是一個無知的狀態,你要用無知的時候所討厭的事情,來作為標準,衡量你未來知識豐富之后,所面對的人生跟世界, 我覺得它肯定會出了一個落差,是你會造成自我的困惑,又說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兩邊現在在討論的這件事情。所以青春的無知包括我們對于世界的無知,我們對于人生的無知,以及我們對于自己的無知。
- 我變成那樣子,是一件壞事嗎,不是一件壞事,恭喜你們長大了。
肖驍:
- 康永哥說孩子像動物,對我來說,成人更像野獸。
- 孩子的眼睛其實最好區分好和壞,相反我們長大了,環境讓我們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 最終都會,一定是我不能接受的,這一定是一件壞事。
張泉靈:
- 最終都會,代表年輕時候的恐懼。
- 長大讓我發現自己而已,而發現自己,不一定是一件壞事兒。
- 位置改變后,好壞的標準會改變。
- 只要你想得到什么,都是有代價的,這就是成年世界的標準。
- 我現在的多元觀點叫做,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欣賞你的價值。
馬薇薇:
- 人性未必優于動物性。
- 生活的壓力,迫使我們成為自己討厭的人。
- 成長不是好事兒。如果沒有外界的壓力,誰不想永遠當個天真的孩子,所以長大是一件被迫的事情,而被迫的事情有沒有可能是一件好事。
- 成熟是一件好事兒嗎,成熟只是一件讓我們活下去的事兒。
- 好的社會應該讓每個人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 也許這是件壞事兒,如果你還清醒,我們還能抗爭一下。
馬東:
- 無論你變成什么樣,你還是你。
- 我們真正喜歡的是,有知依然無畏。
- 為什么題目會觸動大家,因為存在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非常大。
- 討厭長的帥的人,是我達不到。
- 如果討厭有這么多的情境,我們為什么要局限在立論里。
- 你嘴里的討厭,是經不住時間的改變的。
- 經濟學研究的是,事與愿違的學問,經濟學告訴我們,天下事與愿違的事兒太多了。
- 整道題是一個事與愿符還是事與愿違的話題。
- 活這個字兒,是三點水旁的,它是流動的,什么叫活著,就是你還會變化。
- 為什么賈寶玉討厭“世事洞明皆學問”呢,因為這就是《紅樓夢》的價值觀,它是人生的一個片段,因為它把這個片段淋漓盡致的展現,所以它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 有一個好消息,你還有一種選擇是,世事洞明,卻不以世故待人,你能活下去。
黃執中:
- 討厭可以很重,家庭暴力,多年媳婦熬成婆,重男輕女,你找哪一句給他們辯護。
- 成為自己討厭的人比壞事更糟,甚至是一個悲劇。
- 人是一個必須心安理得的物種,所以我們非常善于將自我的處境合理化。
- 第一,自我寫就的悲劇,第二,輪回的悲劇。
- 我們推崇的是跳出輪回的人,這樣的人才偉大。
- 不要這么輕易地原諒自己,人是善于自我合理化的,人是善于原諒自己的,人是善于輪回的動物,而這一切就叫做悲劇。
羅振宇:
- 個別發生的,不在全稱范圍內的墮落,不在我們討論的話題范圍內。
- 成長的本質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長的本質,是變得復雜。
- 主觀世界在你走進社會之前已經是完整的了,全部建成。
- 成長,就是你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之間的那條溝,你掉進去了,叫挫折,爬出來了,叫成長。
- 灰度認知,黑白決策。
- 享受如此高速的高頻度的自我的破碎和重建。這是《奇葩說》這個節目給中國這個時代帶來的偉大饋贈。
- 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