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是世間最難修的一門課。掙脫父母權威對心靈的束縛,正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指標。——《親子關系》
“我與父母之間是怎樣的關系”,不僅是評估自我成熟度的重要指標,也是心理治療的關鍵問題。
媽媽,一個本來是溫暖和愛的代名詞,因蒙上了內疚與恐懼的面紗,變得十分沉重。在這種愛恨交織的關系中,我們既渴望得到愛,又怕被這種扭曲的愛壓得不能呼吸。
在這幾年的個案中,我看到了很多人際關系的問題,都是與父母的關系里衍生出來的。而這里面,與媽媽的關系又是尤為重要。
以下是一個個案紀實,在征得案主同意后分享出來。也許在這個個案中,你也會有共鳴,看到一些你與父母之間從未發現的模式。
白麗(化名)與媽媽的關系,從第一次成長課就開始觸碰。兩年多來,她處理與金錢的關系、與孩子的關系、與老公的關系、與單位領導的關系,無不是回到與媽媽的關系上。一層一層抽絲剝繭,一步步釋放壓抑四十年的情緒。
白麗對媽媽有怨、有愛、有內疚、有恐懼。經歷多次穿越后,她看到那個讓她演繹了幾十年人生劇本的早期決定——挑起一個擔子,要把媽媽以及全家人都背負在身上。從她寬厚僵硬的肩膀就能看出些端倪。
白麗是老三,在計劃生育的年代屬于超生。媽媽不舍得打掉她,于是擔驚受怕的偷偷懷著她。從懷孕開始媽媽就要為她的生存而掙扎奮斗。媽媽妊娠反應大,吃不下飯,精神不好。但因為超生而不敢跟領導說,工作上依然要干重活累活。還在娘胎的白麗,看著媽媽這樣受苦,她已經開始了內疚。
白麗出生后,家里被罰款,對于經濟并不寬裕的家庭來講,簡直是雪上加霜。但媽媽沒有半句怨言,咬緊牙關辛苦的把幾個孩子拉扯大。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媽媽照顧三個孩子。
小時候的白麗還時不時弄些意外,甚至有一次差點殞命。為她治病令生活更加拮據,使媽媽勞心勞力。看著媽媽為擔心自己而流淚,這份內疚之巨大讓白麗無法承擔。她決定以一生來奉還這筆“債”。
于是她從小就很懂事,盡量不讓媽媽擔心。對媽媽說的一切都照單全收,不敢提自己的需求,乖巧得讓人心疼。
白麗生孩子之后,媽媽也為她操心兒女。幫她帶孩子出錢出力,自己關節炎也忍著撐著。面對媽媽這么多的付出,白麗感覺很沉重,無法承擔這么多愛。
在一次個案中,白麗說出了多年來不敢說的話:“媽媽,你不要對我太好,我承受不了!太沉重了!我們幾個把你吸干了,卻什么都沒有回報給你。我不值得,真的不值得你對我那么好!我不配!一點都不配!”
每次媽媽對她的好,她都放在擔子里,她跟自己說一定要還給媽媽。就這樣,擔子越來越重,把她壓得喘不過氣。白麗知道自己這一輩子都還不完,她不知道還能怎么還。她能做的就是跟媽媽一樣受苦的活著,把媽媽辛勞的一生復制下來,以示對媽媽的愛。
白麗選擇的老公跟爸爸很像,能力一般,也不上進,她只能靠自己撐起一個家。在沒有老人的幫忙下生兩個孩子自己帶。為了孩子把自己掏空。工作上為了養家,不敢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經濟能養家,多奔波多勞累多不情愿都要干。媽媽在受苦,白麗怎么敢輕松自在呢?
當白麗看到自己這樣的決定,看到自己這幾十年一路走來的辛酸,心如刀割。她緊緊的抱著自己(個案中的代表)放聲痛哭。“傻孩子啊,傻孩子!”
慢慢的,白麗意識到,媽媽對她的付出是愛她的方式,她根本不需要白麗的回報。只是因為白麗自認為的不配得,把媽媽的愛變成一種負擔,決定要用一生去償還。這樣,白麗和媽媽之間的愛扭曲成犧牲與內疚,互相折磨!
同時,白麗看到她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她的孩子,她與媽媽的痛將繼續延伸,以此來證明互相愛著對方。
奇跡課程告訴我們,要么選擇愛,要么選擇恐懼。兩者不可能并存,毫無妥協的空間。小我最擅長以愛之名,行恐懼之實。
真正的愛,是純粹的,無條件的,平安的,喜悅的。如果你也像白麗一樣,感受不到愛。也許是時候看看,是什么擋在了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