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以為所有生命,都應該有一場體面的告別
——讀李佩甫《生命冊》有感
稅穎
總以為所有生命,都應該有一場體面的告別
才對得起人世間走一遭,與所有緣分看似不經意的相遇
因為背負著命運賦予的沉重,我們總是走得踉蹌而蹣跚
想要保護自己不被世俗傷害
所以匆匆辜負衍了那些本該慎重對待的人和事
把所有重逢變成一場又一場敷衍與搪塞
你,是否也因為往事遺憾過、無奈過、悔恨過?
說來慚愧,作為一個靠文字謀生的人,我的閱讀經驗實在算不上豐富,讀李佩甫老師的書還是第一次,也是拿起《生命冊》才知道他是河南省作協主席的。作者本身的身份,以及作品矛盾文學獎的地位,注定了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歷程,會帶給人難忘的閱讀體驗。
故事講述一個從鄉村走入省城的大學教師,從艱難成長到分配工作、從教學有成到辭職下海、從艱難創業到盆滿缽滿、從躊躇滿志到激流勇退,所經歷的人和事。在這些人里面,有主角、有配角,雖然戲份不同,卻都活潑而生動。
將他撫養大、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為了愛情丟掉一切而復員的退伍軍人“老姑父”;一起被人騙、一起打拼、身有殘疾卻對商戰場無比敏銳、最終死于自殺的好兄弟“駱駝”;讓他“情竇初開”卻又不敢靠近、許下過慎重承諾、最終卻婚姻不幸的女學生梅莊;以及無梁村那些帶著鄉土味道,幽默、狡黠、放蕩而又帶著善良本性的村民們,最后都成為了作者生命中注定擦肩而過的過客,他用他們,譜寫出了一部心靈的史詩。
在書里,你可以讀到人性的簡單與復雜,看到生命的光明與黑暗。
小說的第一章是從“我”剛進入省城,成為一名大學教師開始的,因為背負著太重的親情需要還報,而活得氣喘吁吁。生命在無梁村的“老姑父”,時時刻刻用鎖在木盒子里的座機電話和一張張“見字如面”的手書白條提醒他,他欠了這個鄉村太多的情債。最終,讓不堪重負的他選擇落荒而逃。
“老姑父”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正是有了這位復員軍人的庇護,他才得以活命,得以讀上大學,并最終留在省城。而對于淳樸的鄉里人來說,“成為國家的人”就代表著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孩子差分上大學、親人沒錢住院、進城務工的鄉親失蹤了,種種超出能力范圍之外的事,他統統得管。當親情成為負擔,“老姑父”成了他既愛又恨的人,因為逃避而未能滿足老人最后一個“聽聽國家的聲音”的愿望,成了主人翁心里解不開的結。
“駱駝”是他生命中的第二個貴人,這位昔日的同窗,最初不過泛泛之交,后來因為被人所騙,而共同討債,在見證過彼此最艱難的歲月之后,成為了肝膽相照的人;后來又因為觀念相差甚遠,而分道揚鑣;最后駱駝從十八樓的樓頂奮力一跳,復雜的情緒讓主人翁駕車失控,險些喪命。不難看出,對于這位好友,他也是留有遺憾的。
到于梅村,那就更不用說了。否則,他不會背著阿比西尼亞玫瑰尋遍一座又一座城市。然而,很多感情,注定是用來辜負的。
從文章內容推測,李佩甫老師的年齡大概和莫言、賈平凹差不多,所以,他們書中所描寫的人物,多少有些共同之處。相比于文中的主角,我是更愛無梁村的那些配角的,他們都生活在同樣的時代中,身上有同樣的烙印,鼻孔里呼出的氣、身上散發出來的味道,都是一樣的。不過,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命運。
在蟲嫂身上,我看到了一個苦難深重的母親,她以卑微的姿態活著,書寫著自己被人唾棄的人生;在梁五方身上,我看到命運的無常與奚落,人,一旦過于目中無人,必然受到命運的懲罰;在老杜身上,我看到“文化人”的狡黠與無奈,看到命運的可悲可嘆,看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在春才身上,我看到人在最無助時刻掙扎,看到不幸的始作俑者往往是對自己和環境的認識不清。
對夏小羽、衛麗麗、小喬,我并沒有太大的感覺,反而出場僅一個瞬間的單玉讓我眼前一亮,大概骨子里,還是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既彬彬有禮,又不失分寸的女人吧。
如果說這些人是“我”生命中的過客,那么,“我”又何嘗不是他們生命中的過客?誰又不是在互相路過的呢?緣深的,陪伴的時間長一點;緣淺的,同行的路程短一點。相逢,然后奔著自己的宿命往前,在某個岔路口分別,有的,甚至都來不及說再見。
借用此書扉頁上,泰戈爾在《吉檀迦利》的詩句作為本文的收尾吧:
旅客在每一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
人要在外邊到處漂流,最后才能走以最深的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