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代漢語的演化,有兩個演化路線
第一個路線,來源于文言文。
古代的文言文,它擁有兩套體系,書面語系統和口頭表達語系統
第一套系統,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以及后代用這種書面語寫成的作品,這些書面語統稱為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另一個系統,是唐宋以來在北方口語基礎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的。
這里面有些細節。到了唐代,發生了兩件事。韓愈就要求反對古文運動,同時佛經的傳入。到了宋代,白話文開始民間流行傳播,朱熹和二程語錄體的流行,也就是白話題出現……總之,社會發展需要孕育而生
第二個路線:這個源頭來自于圣經的翻譯。
圣經和合本,英文名叫(union verion)就是聯合統一版本,當時的那些翻譯者曾經提出過三個版本。
1.深文理(文言文版本)(精英和統治階層)
2.淺文理版本(半文言半白話)(商販)
3.官話版本(國語)(在北京做官的人)
圣經的翻譯后官話即白話文圣經,最受歡迎,因為它言簡意亥,通俗易懂。
二、圣經翻譯的5項原則
1.語言是必須真正的口語化,容易被所以人能夠月底的人明白
2.語言必須是普遍通用的,而不是地方性的官話
3.文體雖然要淺白易明,卻必須高雅簡潔
4.譯文必須緊緊接近原文
5.例證,隱喻盡可能直接翻譯出來,不可意譯……
三、語言折疊
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由于中國歷史過于悠久,話語體系有一種語言折疊(chunking)。語言的折疊,主要是術語,縮略語和技術名詞使用。人類的每一個學問,無論是音樂,廚藝,體育和藝術,都發關于一套行話。
關于語言折疊,要舉個例子。有兩個小孩子就是其中甲方把一塊甜點給乙方,這種行為叫做給予;,乙方得到甜點后,反過來給甲方一個香蕉,我們把這種行為,解釋為交易;,如果甲方用一根香蕉,從以防止他換了一塊硬幣,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出售;,因為我們知道甲方可以用這個硬幣,在從丙方的手里,換回一個甜點。于是很多人一起購買和出售,便構成了市場;,加了許多市場行為集中起來,被稱之為經濟;,現在經濟可以理解為一個響應中央銀行行動的實體,我們稱之為貨幣政策;,有一種貨幣政策,包含中央銀行發行很多貨幣,已購買時私有房產,我們稱之為量化寬松。
這些折疊的術語和概念,支撐起了我們知識的大廈,但也正是這些折疊讓我們誤以為別人也明白這些折疊是什么。
四、學習好中文的樣子
六大板塊——輸入,閱讀、聽覺、感覺
? ? ? ? ? ? ? ? ——輸出,口頭、文字、媒體
總旨:輸入是為了輸出,輸出要求心智+文采
漢語——心智(認知心理學,清析簡單)
? ? ? ? ——文采(語言表達,文雅優美)
1.輸入,和合技,故事原力
2.輸出,古典文體,修辭意識,心智文采
無戒365極限訓練營第2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