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死亡‖蒼天從來沒有饒過誰,但是你可以選擇尊貴的離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死亡這個話題往往是沉重的,令人忌諱的甚至是讓我們心生畏懼的。也許是出于對未知領域的恐懼亦或是對于美好生活、人情冷暖的不舍都會加劇這種不安和恐懼。

很多人很想問問,已經年已邁老的父母,還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時候怎樣安葬,但你就是不敢開這個口。

更有許多身患重病甚至絕癥身上插滿管子的老人,想從兒女的口中知道自己的生命究竟還有多少日子,但是孝順的子女們總是岔開話題:“您老人家千萬別想不開啊,您一定會很快康復的!”

但是老人無力的揮舞著手,嘴里說什么也聽不清,看嘴型大概的意思能明白:希望能夠有尊嚴的死去!

01

講一個普通的故事,之所以說普通,是因為這樣的事情在全國各大醫院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一個80多歲的老人,因為腦溢血入院,家屬跟醫生說:“醫生,無論如何,一定要讓老人家活下來!”

長達三個小時的搶救后,老人活了下來。

不過,氣管被切開,咽喉部位被打了一個洞,從呼吸機里伸出一根長長的管子插在那個洞里,老人偶爾清醒過來,痛苦的睜開眼睛。

這個時候他的家屬在周圍都格外激動,拉著醫生的手激動的說:“謝謝醫生!謝謝醫生!謝謝你們救了老人家!”

然后是家人輪流的晝夜看護老人,幾乎目不轉睛的盯著監護儀上的數字,有一點點變化,馬上喊醫生。后來老人同步腫了起來,像吹大的氣球,更加糟糕的是氣道出血不止,因此需要頻繁的清理氣道。每次清理,護士用一根長長的管子伸進他的鼻腔,把血塊和血性分泌物吸出來。可以想象,這是個異常痛苦的事情。

老人鄒著眉頭,拼命的想躲開伸進去的管子,每當這個時候,他的孫女總是把頭扭過去,不敢看這一幕。但是這個清理每天都要反復清理好多次。

醫生問家屬:“是拖下去還是……放棄?”

而家屬們表示,要堅持救治到底。孫女說:“爺爺死了我就沒有爺爺了。”

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陷入僵局,老人清醒的時間更短了,而僅有地清醒時間,也被頻繁的清理,打針、吊水無情的占據。醫生非常明白,老人的死期將至。

對他的孫女說:“去花店買點薰衣草放在老人的床頭吧。”

孫女連聲說:“好的好的,現在就去買。”

第二天,醫生查房,一股薰衣草的芳香撲鼻而來,老人的枕邊放著一大束的薰衣草,老人靜靜的躺著,神情柔和了很多。

半個月之后,他死了。死的時候,膚色變成了半透明狀態,針眼、管子遍布全身,面部水腫,已經徹底看不出原來的樣子了。

如果老人能夠表達,不知道他會不會要這半個月的生命。這半個月里,老人沒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權利,更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

讓老人在ICU多活半個月,是否就證明了家屬很愛很孝順嗎?就算是愛,這樣的愛對老人老說是否有點殘忍呢?

02

另外有一個故事,浙大醫學院的博士陳,在得知自己的父親身患惡性腫瘤晚期的時候,沒有選擇讓老人在醫院手術放療化療,而是讓父親享受最后的人生,回到出生的地方,跟親友們告別,和老家的老鄉們聊天。

老人在愉快的日子中,度過了人生最后一個春節,吃了最后一次年夜團圓飯,把所有的積蓄都給孩子們包了紅包。

還拍了一張這輩子笑的最燦爛的全家福。

最后老人在鞭炮聲中,微笑著安詳的離去。

但是作為兒子的醫學博士,被包括親人在內的很多人謾罵指責,說他是一個不孝子。

但是醫生卻說:“如果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這么做。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尊重生命的權利,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孝義讓老人都無法安靜的享受生命的最后時刻。”

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會懂得敬畏生命。

03

一個人能決定自己死的時候的樣子嗎?我相信幾乎沒有人知道,但是我覺得,除了在突發疾病中死亡的,老人其實可以需要想象自己死亡的樣子的,有了這個樣子,可以提前塑造自己死亡的樣子。更可以把這作為一個遺囑,在自己清醒的時候寫下來。

2005年,80出頭的臺灣女學者齊邦媛離開老屋住進了“養生村”,之后在那里完成了記述家族歷史的《巨流河》,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巨流河》出版后好評如潮,獲得多個獎項。但時光無法阻止老去,住在養生村里的齊邦媛,感覺“疲憊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簡嫃去“養生村”看望齊邦媛。兩個人的對話,漸漸地談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的時候,是個讀書人的樣子。”齊老師的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努力去想象:怎樣才算是“像個讀書人的樣子”死去?也許,是最后一刻仍然書卷在手?也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儒雅,讓死神也要駐足欣賞?也許,是臨行之前向人世綻放一朵詩意的笑容?

  這“讀書人的樣子”,是齊邦媛對自己的期許,若能以這個樣子而非其他的樣子告別人世,我猜齊邦媛一定會對自己感到十分滿意。活著,以“讀書人”立身;死去,以“讀書人”辭別,這個“齊邦媛”是完整的統合的,也是優雅的美麗的。

  對于活著的人來說,逝者死得美麗優雅,死得寧靜莊嚴,不僅是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好的榜樣。

  

04

你期待死成什么樣子?又如何讓自己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我想,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現在起,把生死學當做老年的必修課,不再忌諱思考死亡,不再害怕談論死亡,一邊努力活著,一邊做好死亡的每一門功課。

簡嫃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活到責任善盡,活到工作完成,活到能留下愛與溫暖的存糧,把死亡變成無盡的溫暖與愛,把死變成生。

我們需要討論的話題是:

當你的親人身患絕癥,在生命的歷程已經不可逆轉時,如果病人本人清醒,是否愿意,躺在ICU身上插滿管子?

作為子女或者親人,當醫生問你是否救助的時候,你怎么選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