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二十二個世界讀書日,和南寧十點讀書會的小伙伴們一起走進廣西民族博物館,去深刻感受先民的生活。這次我們邀請到了一名志愿者擔任講解,聆聽遠古的鼓聲,循著聲音走近他們的居所,感受巖畫上的敬畏,欣賞他們的霓裳羽衣,品味它們的巧手匠心。
銅鼓是西南少數民族很有特色的樂器和祭祀禮器之一。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銅鼓的發現,可中國卻是現存銅鼓最多的國家。從形制來看,它來源于古代的炊具——釜。后因先民將其倒扣于地,敲擊而發聲,隨著時間的演化,炊具最后成了樂器和禮器。在封建時代它也成了權力和財富的象征。銅鼓雖帶了個“銅”字可卻不完全是銅制的,而是含有多種金屬的特殊青銅器,但卻有自己獨特的配比。我們的先民們真是厲害啊!之后,志愿者還詳細介紹了銅鼓的類型和紋飾。因為西南地區多雷雨,紋飾以云雷紋為主。這種紋飾還應用在了他們的服飾上。
先民的居所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廣西先民多居住在吊腳樓或干欄建筑里。這樣的結構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長江以南及更南邊的先民們“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這種用原木抬高建筑的結構很好的應對了南方高溫多濕的氣候條件。一層用于圈養牲畜或堆放雜物,二樓和三樓住人。這樣的建筑現在仍在沿用,比如那坡、龍勝、融水、三江等地仍居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從展示的屋內布局來看,墻上向內鑿出了一個可收納的壁櫥,當不用時合上壁櫥門,就和墻面融為一體。在提倡收納和極簡生活的今天,它或許可以帶給設計師一些啟發。往前走就到了騎樓區,這里介紹了近現代的一些建筑及居民生活的場景。
2016年花山巖畫申請非物質遺產成功;它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巖畫之一,現存圖像數量巨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花山巖畫上記錄先民們祭祀神靈的場景,有頭戴夸張羽毛帽子的羽人,有身背武器的勇士,有小狗、有牛羊,還有之前介紹的銅鼓形象。他們圍著銅鼓起舞,祈求神靈能庇佑自己平安和富饒。巖畫的畫法單一,采用了色塊平涂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如頭頸、四肢,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很是壯觀。
霓裳羽衣展廳展示各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如時尚的侗族小短裙,夸張的壯族雙角頭巾,奢侈的苗族銀飾和百褶裙等等,無不體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和對民族歷史的記憶。例如黑衣壯的黑衣和少量紅色衣飾是繼承了漢代崇尚黑色的傳統。
在民族工藝展廳里擺放了各地區的特色工藝品,例如為香港九七回歸而特別制作的貝雕巨畫,還有下面這一套極具童趣的泥塑小動物。
講解結束后,我們和志愿者在裝飾有銅鼓紋飾的大廳里合影留念。eling還補充許多與壯、侗、瑤族有關的知識,讓人大開眼界;也讓我有了繼續深入了解的興趣。之后大家暢所欲言,商量下一次的主題,如美食、電影等;還相約有機會能游覽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之后,我們來到戶外的廣西民族村,繼續分享各自關于讀書或博物館的經歷和零食。今天活動最后也最重要的環節——圖書漂流。每個人拿出自己的書籍與愿意交換的書友交換。讓書像巖畫下,的流水一樣延續。
這是一趟有意思的博物館之旅,和十點讀書會的同好們共享了本地區少數民族的工藝品、服飾和建筑,分享了零食,也認識了更多的新朋友。而我的奇妙之旅還在繼續——離開博物館,我和妖女沿著青環路騎行了很長一段路。沿路的三角梅絢爛的開放,引來了無數游人陸續前來駐足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