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查看日歷,才看到,明天就是冬至了。日子過得匆匆忙忙,竟不知今夕何夕了。
于是利用大課間時間,我在班里開展了一個小小的冬至文化主題活動。我告訴孩子們,“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越來越長了。俗語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在我們北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俗,說是“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
雖然平時也經常吃餃子,但冬至這天的餃子,于我來說,似乎有著更多的意義。此刻縈繞在眼前的,那過往的冬至,是帶著母親味道的冬至——
小的時候,冬至這天,是家里特別隆重的日子。因為,那些年里,家家戶戶生活不好,一年難得吃上幾餃子。母親會老早就為冬至這頓餃子做準備了。盛在面缸里的面,是非常珍重的。怕面受潮,母親也早已在大好太陽的晴朗天氣里,把面晾曬過。
冬至那天,母親把面缸上的蓋墊輕輕地掀起,用面瓢盛出幾瓢來,再輕輕地用蓋墊蓋上。然后,母親再次洗手,和面,和好面后,放在盆里,蓋上蓋墊醒著。
然后開始做餡。餡是極平常的白菜豬肉。肉是腰彎肉,母親說,這樣的肉包的餃子特別香。也確實是,要不,為何我們每次都吃得鼻尖上汗涔涔,嘴角上油漬漬的呢?肉是先剁好放上醬油腌一會兒,然后開始剁白菜。大白菜是自家種的,是真正的綠色蔬菜。白菜剛切開,就聞到一股特別新鮮的味道。菜剁好后,把蔥、姜切成碎末,放入肉餡和白菜,鹽適量,油適量,攪拌至均勻。
此時,面已醒好。母親把面板放在炕上,包餃子開始了。印象中,自從大嫂來到我家,搟皮的活兒一直是大嫂的,包餃子的活兒是母親的。父親只負責剝蒜,搗蒜泥。家里其他人如果也參加這項工作,會加上切面劑、壓面劑的人手,而我一直就只想學著包餃子,雖然現在我也沒學好,更包不出母親包的那樣漂亮又餡多的餃子來。
一家七、八口人,要包兩大蓋墊。看著蓋墊上一行行碼得整齊的水餃,心里的感覺真是奇妙。那是一幅簡單而又豐富的畫,也是一首自然而清新的歌。一個個水餃,蘊含著全家人的真情,自然地流淌。
然后,母親和大嫂一個燒水,一個下餃子。一個個水餃在沸騰的水中歡快地打著滾,浮起來,又落下去;落下去,又浮起來。如此三番,餃子就熟了。此時,鍋里的熱氣,早已把整個灶間“武裝”得熱氣騰騰了,餃子的香氣也不失時機地充滿了屋內屋外。母親把餃子撈出,盛在蓋墊上,我們把蓋墊端在炕上早就放好的桌子上,蒜泥也用碗盛出,不論誰在桌邊,總會趕緊把蓋墊中間的餃子扒拉出一個地方來,把盛蒜泥的碗放上去。全家人圍坐在桌子邊,開始了這期盼已久的美食之旅。
母親總是最后一個上桌。她喜歡吃盛在餃子湯里的餃子。此時的母親,坐在炕沿邊上,一邊吃著自己碗里的餃子,一邊幫我們扒拉著蓋墊上的餃子,怕它們粘在一起。
現在想來,當時那么富有儀式感的冬至吃餃子圖里,并沒有多少話語,這或許是因為聽了父親一直教育我們的“食不語”的家訓,或許是我們每個人都忙活著把這一只只誘人的“小胖豬”趕到自己嘴里去,并無暇去說話。這充滿著動感的安靜畫面,此刻仍是深深的溫暖涌動在我心底,仍是垂涎的美味挑逗著我的舌尖。
今天中午,大妹(老公的妹妹)還跟我說,明天下午她會早點兒到婆婆家包餃子,讓我們全家過去吃餃子。我答應著,我說等我們都下了班就過去。心里卻想著:那又是一家十幾口人的冬至大會餐呀。一個門口一個天,婆家的會餐,總是熱鬧有余,安靜不足的。
而今,父母早已離我而去,但冬至永恒。沒有父母同在的冬至,味道雖然寡淡了些,但每個這樣的節氣與節日里,一樣盛開著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我相信,一切美好,都是母親的那熱氣騰騰、香味濃郁的餃子氤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