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圈
? ? ? ?有那么一段時間,每天早上回到辦公室,擺好手機,開電腦,開電腦版微信和網頁,接著,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今天也是,就在我郁悶之時,還好,火哥(朋友圈一哥們),發來了忠字舞的視頻,真是太有趣了。于是,一天朋友圈的生活又啟動了。
按照往日的作風,朋友們會陸陸續續發來各種驚天動地的信息,直到深夜我把手機關掉。而這期間,手機就像生活百態的收割機,時刻豐收,讓我目不暇接,應接不暇。因為,好的不好的,都得動動手指,點點贊。
比如,遇到拉票的,還得截個圖表明:看,咱關系夠鐵吧,我給你投票了。可是朋友多了,投票這種事情也多。一天幾單那是常事。而幾個朋友圈都是混搭的群里,跳出同樣的信息幾十次,那種被信息轟炸的痛,是默默的,難以言表的。
所有的故事,只能有一首主題歌,但朋友圈不是,遇到像昨天中國隊戰勝韓國隊的情況,朋友圈和各大群的轟炸是全景式的全民歡歌。既有舉國同慶的圖片,也有各種占了便宜還賣乖,甚至揶揄韓國隊和韓國人的各種段子、笑話。而甚者,還有對長沙、賀龍體育館、球迷、保衛、天氣等各種消費此起彼伏,進入全景集體式的狂歡,而且高潮迭起,持續幾天。
也許我們安靜下來,就會發現,他們——也包括我們,怎么都那么有空?莫非都是閑得蛋疼的人?不然呢?不然,首先都是有點時間的人,就是不被百務纏身,不受生活瑣事打擾的人。當然,還有各類需要朋友圈刷存在感的人。而無論誰,都是為了四個字,尋歡作樂。
奧地利學者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在《人類行為》提出了一套觀念,主張人類所有帶有意識的行動都是為了增進他們自己的快樂和滿足感。漢樂府《西門行》詩:“夫為樂,為樂當及時。”《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人生如白駒過隙,倘不及時行樂,則老大徒傷悲也。
朋友圈里的朋友多是凡夫俗子,鮮有陽春白雪。在當今21世紀第二個十年末,和平與發展是主題,但工作生活枯燥和無聊依舊侵襲了大部分的人生。于是,人們通過智能手機、通過微信朋友圈及時行樂,找點樂子,那是他們對抗世界的正確方式。
于是呢,整個人類的大部生態在朋友圈的各種圖文、視頻、聲音的展示下,有了較為全面的容貌。所以,斗膽地說,我們刷刷朋友圈,基本也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探視出這個世界的大概——大概也就是為了樂子,推出各種奇葩、怪異、獨特、有別于平常的事情。
詩人北島寫過一首詩,題目是《生活》,內容只有一個字:網。而朋友圈的人們都在生活的網中,主動發出各種自認為不錯、有趣、或者驚奇的信息,自我的觀照,呈現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
與主動相反的是,朋友圈中還有一大堆人歸屬為被動的響應。如上述,鑒于各種關系,跟個貼,留個言、點個贊,這是被認為“會做人”、“有禮貌”的行為。也被認為是關系的維系元素。比如一個吃龍蝦的圖片發到朋友圈,對各種點贊和羨慕等回復,發送者自然一派虛榮,自我陶醉,并認定這些人才是真正的朋友。而對沒有反應的朋友呢,小器者會把他們列入“黑名單”,權當交了一批假朋友。接下來,對他們發的朋友圈內容,也會“報復式”地視若無物。甚至選擇“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也“不看他的朋友圈”。
而“不看他的朋友圈”也是一種保衛自我信息健康的有效方式。如一些做生意的朋友,朋友圈天天就發自個的廣告。去年我一個做內衣微商和絲襪微商的朋友,一天發N次各種美女穿著內衣的照片,甚至動圖。你讓我一個大男人怎么受得了,于是果斷“不看她的朋友圈”。別說我無情,因為我這是正當防衛。
當然,朋友圈也還是有各種正能量而且實用的好信息。比如我有個開書店的朋友,會經常發一些精挑細選的新書單,讓我這個忙不過來的人可以按圖索驥。找好書看省去不少功夫。還有一個朋友每天打卡,分享讀《中庸》的內容和心得,讓我在碎片的時間讀完了這本國學經典。還有個花都電臺的朋友,經常會及時發布花都的交通信息,讓我在經常塞車的花都少走好多彎路。而本土自媒體大咖花都早晨的CEO也是我朋友,他的朋友圈我很喜歡,一是因為信息很多獨家內容,更打動我的是,許多內容都是作為老板的他,自個加班加點一個字一個字碼上去的。
但,我最喜歡的朋友圈朋友還是Jack,他是我的醫生朋友,不是每天發朋友圈,但是每次發的都是對時應節的養生實用知識,讓我學到許多健康知識。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年中文版的定義是:“健康,使個體能長時期地適應環境的身體、情緒、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
我們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按照這些標準,多少朋友圈是不道德的,“有病的”,不健康的。
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也是人生的第一財富。我之所以最喜歡Jack的朋友圈,也許也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