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父母的錯!It is your parents fault!

“充滿安全感的依附關系是最佳的。因為這會讓你潛意識里覺得,不安的時候你可以向別人尋求幫助。同時也愿意給別人提供同樣的支持。”

我們仨,來自北大和清華,在美國讀博士時成為無話不說的好閨蜜。現今已為人母的我們分居中新美三國。微信使我們感覺從未分開過,育兒是我們最愛的話題。歡迎來到我們的育兒基地,和我們一起聊聊孩子,談談教育。

雖然現代社會推崇個人主義和獨立性,可是我們人類依然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良性的陪伴會給我們帶來歡樂。孤立的時光則相對難熬。因此是否擁有親近的關系定義了我們的生活狀態。

針對人和人之間的紐帶有很多很多學院派的理論,比如最著名的Freudian和Gestalt。但是有一個研究的最透徹的反而不為大眾所知。那就是“依附理論”( attachme theory)。特別是在對人與人的關系的理解和改善方面,這個理論近來越來越多地得到認可。

這個理論最早是50前由英國的心理分析學家John Bowlby創立,然后經由美國的發育心理學家Mary S Ainsworth驗證。依附理論現在開始在歐美廣泛流行,推廣范圍涵蓋幼童的學前班到企業高管的培訓課程。

在包括心理學,教育學,神經學,社會學的諸多領域的專家看來,這個理論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年幼期的依附關系的質量,對我們成人后的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個理論在人們對手機的依賴性超過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的近些年得到特別的印證。

在我們一歲的時候,基于父母或者其他的主要養育人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嬰兒的大腦里已經種下了不可磨滅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模式。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是必然的。因為從一出生我們就必須搞清楚如何在我們的周遭環境中存活。

來自紐約社會研究中心的總監Miriam Steele博士說:“充滿安全感的依附關系是最佳的。因為這會讓你潛意識里覺得,不安的時候你可以向別人尋求幫助。同時也愿意給別人提供同樣的支持。”

但不幸的是,大數據研究表明,有40%到50%的嬰兒的早期關系并不理想。

他們的監護人可能心不在焉,壓力過大,粗心,不可靠甚至帶有威脅性。sterle 博士說,如果你是這些嬰兒中的一員,那么你必須通過后期努力來獲得這種安全感。從而克服嬰兒早期大腦中建立的不良模式。

考慮到離婚率也高達40%-50%,人生后期建立有安全感的交往模式難上加難。

事實上,早起建立安全感缺乏的依附關系的人們,即使可能被惡劣的對待,更容易被符合他們的已有關系模式的人吸引。他們自己也會表現出不敏感的,不可靠的甚至攻擊性的行為模式。或者在有可能擁有安全的依附關系的時候,他們卻因為不適應而卻選擇逃脫。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醫生Amir Levine博士說:“我們的依附關系系統會傾向于按照自身以往的經歷來做判斷”。Levine 博士的著作《依附》《attachment》 ,探討了依附行為對大腦的神經化學的影響。“這種影響就像你在用搜索引擎的時候,之前的搜索會影響你現在拿到的答案。”

但是歷史也為未必就決定將來。紐約社會學研究中心和Delaware大學的在幫助未成年媽媽等心理高危人群的重塑安全依附行為的項目也頗有成果。這些成果會通過媽媽傳給下一代。另

外一種被證明有效的策略是“circle of security", 目前在全世界的20個國家擁有19000個通過培訓的協助員.

這些方法的共同之處是,促進參與者了解自身的依附關系模式,以及因此而生成的行為模式。從而培訓他們如何平衡人際關系中的脆弱性和主動性。

研究依附關系為主的心理治療的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kenneth ?Levy講,依附理論近來大受關注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的理論和觀察論據和我們的生活高度相關。

其實,如果你看一下依附關系的幾種經典類型-安全依附型,焦慮依附型,逃避依附型,紊亂依附型-你很容易把你身邊的人對號入座。

這些分類來自于一個對成千上萬的嬰幼兒進行的安全感測試。在測試中,養育人會短暫離開嬰幼兒,讓他們獨處或者讓一個陌生人入場,然后養育人再回來。這個測試通常叫做“陌生情境測試”。

這些分型也適用于給成年人分類,特別是在經受壓力的情況,你會如何對待你愛的人。

1)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在養育人離開的時候會不開心,但是養育人回來的時候就會轉怒為喜,張開雙臂跑過去。鉆到養育人懷里很快就安撫了。同樣的,在升職受挫,心靈受傷,或者感覺脆弱的時候,安全感強的大人也會去他/她愛的人那里尋求安慰。如果反過來是對方處于這種境地,那他們第一反應也是給對方提供同樣的安慰和支持。

2)缺乏安全感和焦慮型的孩子在養育人離開的時候會失望。可能也會在養育人回來的時候奔向他們。但是由于他們通常難以從養育人那里得到信賴和安慰,這些孩子很難安撫。他們生氣的時候會通過激烈踢腿和后仰來推開養育人。長大之后,他們會對交往關系充滿占有欲,也會通過夸張的表現獲取注意力。他們會很快的墜入情網,而不是慢慢按部就班的發展。

3)缺乏安全感并逃避型的孩子在養育人離開的時候會表現得毫不在乎。但其實可能他們的心理壓力和心跳已經要破表了。養育人回來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表現出興趣。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被忽略和推開。或者,由于養育人給了他們太多的關注。缺乏安全感并逃避的成年人可能會懼怕親密關系。特別是在關系進行良好的時候,他們會選擇離開。他們可能會不回電話并拒絕談論他們的感受。

4)最后一種類型是安全感缺乏并紊亂型。這些孩子或者成年人會毫無邏輯的突然表現的焦慮或者逃避。這種行為通常是由于養育人在他們幼年有威脅和虐待行為。

用于判定你是哪種依附型的工具很多。有醫生診斷使用的以及可以自我判定的。

但是有批評者講前者結果的精確度取決于醫生的訓練和技巧。后者取決于被測試者的自我了解。所以有時醫生診斷和自我判定的依附類型結果可能會大相徑庭。

明尼蘇達大學的關系研究實驗室總監Glenn I. Roisman講,人應該被看作是各種依附類型的連續統一體。

值得關注的是,一個安全感缺乏的人可能會在和充滿安全感的人建立親密關系后變得更有安全感。反之充滿安全感的人可能在和安全感缺乏的人在一起之后變的安全感減少。

倫敦學院的心理分析教授Peter Fonagy說,維持安全感需要相應的社交環境。他同時補充說創建安全依附型不是簡單的需要完美父母或伴侶,而是時刻保持交流順暢,從而可以及時修復不可避免的裂痕。Fonagy博士講,任何關系的日常維護,“如果損壞了順暢的交流,關系也會相應損壞”。

本文翻譯自紐約時報的原稿,由生活在休斯頓的Kate Murphy記者發表。該記者在紐約時報的發表率很高。

我們的文章全部原創,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博士育兒三國志。

博士育兒三國志

相關閱讀:

你承受的壓力正在影響你的健康嗎?

十道題測測你是什么類型的父母? (育兒風格測試)

心情大好!!英國最新科研成果:《讓寶寶開懷大笑的歌》

在美國如何推娃學數學?實用干貨在這里!

一次完勝夏威夷的體驗—Phuket island ?祖孫三代普吉島之行

一項關于家長對孩子性格養成影響的研究

過早的專項體育訓練是對孩子健康的謀殺

美國防止校園欺凌教學動畫分享(1) 中文字幕

快收藏!史上最全經典兒童英語圖書總結(1-2歲篇)

猜猜帶娃玩轉新加坡需要幾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福建莆田的朋友說,莆田到處是枇杷樹。 我說:上海市區的枇杷樹真不多。 我女兒以前的小學校附近有一棵, 虹康花園東門...
    戴草帽的蕓姐閱讀 1,041評論 0 0
  • 我叫蕭溱瀠。不過自我記事起,幾乎身邊所有人都喊我晉陽公主;兄長蕭選稱帝又改成了長公主。懂事之后我才知道很多時候身份...
    迦顏閱讀 1,057評論 0 1
  • 前天,和朋友小晨聊天,我問他,大學期間為什么那么上進? 他說,只是為了遠離那幫蠢貨,我必須拼命! 他上的是一所民辦...
    鈞吾戲研閱讀 350評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