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說,我的孩子沒禮貌,譬如放學回家,看家里來了客人招呼不打悶頭就進了自己的房間。如果命令他給客人問好,:也是不情愿的說一聲好,然后扭頭就走。
在我們家場景是這樣的:
兒子放學一進門:媽媽我回來了。
我:辛苦了,兒子。
看到有客人,兒子立即轉身對著客人,恭敬的說:阿姨好。
如果是沒有見過面,我會立即介紹客人給兒子。并告訴客人兒子的簡單情況。之后兒子會說:阿姨您和我媽媽說話,我進房間了。
客人說:好的,同時,一定會夸兒子真有禮貌。
是的,我的兒子很懂得禮貌。那么,他的禮貌哪里來的?
禮貌是尊重,當我們尊重別人時,對方感覺到你對他的尊重,他肯定也會有禮貌的尊重你。
尊重是雙方的,因此,禮貌也是雙方的。家長往往單方面的要求孩子對大人要有禮貌要尊重,卻往往忽略了大人也要對孩子有禮貌要尊重。
休完產假上班的媽媽,往往不能忍受上班前離家孩子的哭鬧,于是為了害怕孩子哭鬧,趁著孩子不注意或者讓看護者故意抱離視線,讓孩子看不到,于是你偷偷的去上班了。
這樣作避免孩子哭鬧的目的是達到了。可是,對于孩子,有沒有考慮過你對孩子的禮貌呢?你對孩子的尊重呢?
那時候我兒子由他姥姥照顧,也是怕孩子哭,想讓我趁孩子不注意去上班,我堅決不同意。
從第一天起,每天上班前,我會告訴兒子:媽媽要去上班,你在家聽姥姥話,好好吃飯好好玩,媽媽下班回來陪你玩。
雖然兒子剛開始也會哭鬧,但是很快,他就接受,他可能不明白你說上班的意義,但是你說完以后會離開,這個事實無法改變,他就會接受。
慢慢的他會在姥姥的指導下用手再見,再大一點,會說:媽媽再見,再后來,當我說祝兒子在家玩的愉快時,他會說:祝媽媽上班愉快!
下班回家我會說:兒子,媽媽回來了,然后第一時間去抱他,問他哭了沒有,在家如何?不會說話時自然是姥姥代答,隨著語言的發現,他會告訴我:媽媽,家家在家乖。
可能你會嗤之以鼻,認為孩子那么小,連話還不會說,什么尊重不尊重,禮貌不禮貌。
其實孩子正是在我們這種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中學會了禮貌和尊重,懂得禮貌和尊重的意義的,孩子從字面上無法理解禮貌和尊重這種抽象的概念,他需要家長教給他正確的做法,這種做法一遍又一遍的重復,會形成條件反射弧,存在腦子里,然后固化在潛意識里,所以,禮貌不是用嘴教出來的,是身教出來的。
禮貌是友好,無論是認識不認識,只要我們首先表現出友好的態度,那么,也會得到對方的友好回應。
兒子稍大一點,常常在家屬院里玩,在院里見誰無論認識不認識,見面就問好,即使正和伙伴玩得高興,他也會停下來,一張燦爛的笑臉對著你:
爺爺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叫的清脆響亮,不由得你不駐步。
認識的會說:家家(兒子小名)好,不認識的,會問你叫啥名字,你是誰家的孩子?我兒子總是報上自己的大名又報上他爸爸的大名。
人家轉身離開,兒子立刻招手:爺爺再見,奶奶再見,叔叔再見,阿姨再見。
就這樣,時間長了,兒子的知名度在小區里竟然到了無人不曉的地步,而且人家見到我和他爸爸總夸,你家孩子真有禮貌!我們得了夸獎,回轉身當然又夸兒子,結果呢,當然是良性循環,他做得更起勁。
其實我一直不知道兒子是什么時候開始這樣禮貌的對待每一個人的,我沒刻意去教過他這樣,說實話我自己也做得沒兒子好,不知道他什么時候養成的這種習慣,我也沒有刻意問過他為什么這么作。
但是我想,也許他是從我和他每次的分離與見面中養成了見面問好分開說再見的習慣。
禮貌是教養,尤其是在公共社交場合,孩子的禮貌代表家長的素養。
記得前段時間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字:作者參加了一個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個孩子,把轉盤轉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來,家長沒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為不熟悉也沒有阻止。但是在家長帶孩子去上廁所的時候,所有人都說:“這孩子真沒禮貌!”
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表現其實代表的是家長的教育水準,上面這個例子中,家長并沒有阻止孩子的行為,就說明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這樣作是錯誤的,或者認識到這樣作不合適,但是覺得孩子還小,大了自然不會如此了,所以采取了不管不問的態度。
記得兒子三歲多,剛上幼兒園,我帶他參加他爸爸同事的兒子的婚禮。
宴席中有一道涼菜:竹簽串的肉串,兒子喜歡吃,平時他就特別喜歡吃羊肉串,所以他吃了三串,還要吃,這個肉串一盤十二串,我們一桌十個大人,加上兒子和另外一個小朋友正好十二人,應該是每人一串。
兒子吃了三串,是他自己一串,我的給他吃,他爸爸的也給他吃。
這個時候,很多家長也許認為小孩子愛吃,只要盤子里還有,就會拿給孩子,但是我立刻小聲問兒子:“是不是好吃?”兒子點點頭。
我說:“好吃的東西大家都愛吃,是不是?”兒子又點頭,我說:“肉串是每人一串,你喜歡吃,所以爸爸媽媽的都給了你,你已經吃了三串,盤子里剩下的是有的叔叔阿姨還沒來的及吃,你要是吃了,他們就吃不到了,所以你不能再吃了。”
兒子聽說不能吃,沒哭也沒鬧,只是說:媽媽我還想吃。我想了想,告訴他:“現在我們吃其他的菜,然后我們要一盤帶回家給你吃好不好?”
兒子一聽有一盤,自然歡欣鼓舞。
在公共場合,我們要及時覺察孩子不禮貌的行為,同時及時的制止。
而且,不要因為孩子的錯誤當眾批評責打孩子,如果孩子因為受了批評和責打而哭鬧不止,不是孩子不禮貌的問題,而變成了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
孩子的禮貌來自哪里?
來自我們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和禮貌;來自孩子在與人接觸過程中的不斷友好的重復;來自我們有意識的正確引導。
正是在無數次的重復中,禮貌從有意識行為進入兒子的潛意識,成為他無需思索的行為。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天使,如果孩子存在問題,絕不會是孩子本身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一定先反觀自身,看看做父母的哪里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