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頓時不寒而栗。
你肯定被一部小說或電視劇吸引過,以至于沉迷其中,甚至對某一個角色愛的死去活來,同時對另一個角色恨之入骨。
然而,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啊!!
一部小說里所有的角色,從光彩照人的主角到猥瑣下流的反派,他們所有的思想、語言、行為,都是作者自己一個人分裂出來的啊!
易卜生曾說,“當我寫作時,我必須一個人,如果戲里有八個人物,那么我已經有了整整一個社會,他們就能讓我忙碌不已。我必須學著了解他們,而這個熟悉的過程漫長而痛苦。到我動筆時,無論是他們最突出的特征還是最微小的習性,我都了如指掌。”
所以,看到了吧,所有角色都是作者一個人想象出來的,他一邊扮演立貞節牌坊的寡婦,一邊扮演尋花問柳的嫖客,一會是義薄云天的俠客,一會是錙銖必較的小人,一邊居廟堂之高心憂天下,一邊處江湖之遠逍遙人間。
你可能會說,作者是在描寫他認識的人的故事啊,并不是他自己的人生體驗,雖然以他的筆寫出來,但其實他只是一個客觀描述者。說得對,但是,關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好人應該說什么,壞人應該如何壞,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判斷,即使他的朋友張三是他書中壞蛋的原型,但是他無法打開張三的腦子看看他在想什么,所以,關于張三的想象,張三在面對美女時的心理和生理反應,依然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換句話說,作者在將他的個人意志灌入張三中,以及李四王五趙六劉七……所有他書中的角色里。
這么一來,細思極恐,你看,當溫柔賢淑的紫薇和鼻孔朝天的爾康在說話在看星星看月亮,討論詩詞歌賦時,其實是瓊瑤阿姨的個人秀啊!怪不得會有,“是你無情你殘酷你無理取鬧”的經典對話,因為翻來覆去都是瓊瑤阿姨在自high嘛。
你討厭嚴酷的四爺,喜歡溫柔的八爺,算了吧!反正你喜歡都是今年35歲,畢業于北大光華的桐華。劉慈欣什么的就牛X多了,既能想象柔弱的葉文潔,也能想象變態的三體人,三體人當然沒有現實中的原型,多半是劉老師哪天吃了一碗刀削面后腦洞大開突然想到的,劉老師將一顆干癟的茶葉丟到水里,就有了脫水浸泡的想法,他拆開淘寶快遞,就洞悉了降維打擊和二維展開的真諦。
其實這些都還好,我覺得金庸老先生好牛噠,書里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人物,尤其是開武林大會的時候,老爺子一會得變成主角視角,一會得切換成崆峒派的一個跟班弟子,這么多機位累都累死了,關鍵是演什么想什么,金輪法王和王語嫣我是無論如何看不出都是金爺爺自己。這些也還好,畢竟主角是清晰地,但是對于《水滸傳》這種,施耐庵真是辛苦了,108個好漢啊,其余配角更是不計其數,左右互搏顯然太小兒科,這簡直是多點觸控嘛,腦子真的不會燒掉嗎?
其實最最讓我敬佩的是懸疑小說的作者,一邊扮演對自己的罪行了如指掌的罪犯,一邊扮演費盡心機想知道真相的警察,好像一個人既在當裁判,又在當球員,既在出題,又在答題,明明對真相了如指掌,還非得讓自己裝得好像突破重重迷霧,撥云見日一樣,真是太不容易了!
這么想來,所有小說中的角色,好像都是作者拔了一根毛,吹口氣變出來的克隆自己,無數個瓊瑤在談戀愛,朕瓊瑤偶遇大明湖畔的瓊瑤,生下來美女瓊瑤,愛上了高干瓊瑤;無數個金庸在打打殺殺,冰清玉潔的金庸愛上了呆萌的小金庸,最后被道貌岸然的金庸奪走了那啥(金老先生請原諒我此處的不敬。);吳承恩挑著擔,吳承恩牽著馬,吳承恩去化緣,吳承恩貪玩耍。
所以小說作家才是演技最高的好嘛,一人飾全書角色,毫無違和感。不僅是化化妝、穿上戲服的這種外在的扮演,更是心理上的扮演。所以作家很多愛發呆啊,不喜歡社交啊,不是人家孤僻好嘛,內心太豐富了,自己跟自己下象棋什么都是小意思,玩殺人開大會都不是啥問題啊~金庸老先生要是愿意,可以以一挑天下武林高手,想讓自己怎么贏就怎么贏。
所以,你覺得我們寫的這篇文章怎么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