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清澤
初遇《人間詞話》這本書時,便感嘆道,這是拿“人間”所有的詞話要來品評一番嗎,范圍會不會大?后來翻開書才知道,王國維,字人間。希望讀到這里的讀者和我一樣解開這個疑問了。在沒有讀這本書的時候,如果仔細回想,大概在《三年高考五年模擬》題里都熟悉過王國維的人生三種境界了。最熟悉甚至能背誦的莫過于“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我是前幾年在人民日報上發現了一篇分析王詞的文章,那首詞依稀還記得下闕“一霎車塵生樹杪。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如此傷情而凄涼的詞句……
其實,好多書單里也推薦了《人間詞話》,這并不是僅僅熱愛詩詞的人要讀的書,而是值得所有人讀的好書,沒有古語的晦澀難懂,沒有長篇大論,非常簡潔,看似王國維在評論詩詞,細細讀來,何嘗不是在談寫作、談人生呢?
??01“人各有能各有不能”,所以了解自己是根本
在談論詩詞時,很多人善于模仿大家的作品。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創者難工、因者難巧,人各有能各有不能”所以有的人擅長作詩,比自己的詞做的好。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是卻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去弄明白。因為好多人都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精通什么,喜歡什么,是什么樣的性格,想到得到什么。沒有誰靜下來來仔細思考過。迷茫中匆匆過去了大半生,等到明白這些大道理的時候,妄自感嘆,為時已晚。其實,從明白的那一刻去做起,多晚都不算晚,因為已經開始。
??02“其所見者真,其所知者深”
在書中,談到大家的詞總是“沁人心脾”讓人印象深刻。我們讀一本書,一篇文章,也是發現大家大手筆真的是不一樣哎。原因是什么呢,王國維認為“其所見者真,其所知者深”。
大作家求“真”,這個真是真實事情、情況的簡單描摹嗎?錯,這個真,是態度真誠,用心、自然等不虛偽,不矯情。
易經里說“修辭立其誠”與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意思差不多。而古詩中最體現“真”的就是陶淵明。那個時代,大家做出詩了都要粉飾一番,講究一下,靠“思力”做詩,而陶淵明靠“感發”。“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那個朝代沒有幾個直接表達感情的。而陶淵明就是直接表達,非常簡樸,直白。
能做到這一點的,納蘭容若的詞也有此特點。書中說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書中還提到了一些淫詞鄙詞等,諸如“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等淫詞,然而讀來仍覺得親切動人,并不被視為淫鄙之詞,“以其真也。”
??03“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詩人對宇宙人生,應該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不光是詩人,連普通人也是這樣。
沉浸于其中,才能熟悉它,然后參透個中道理,才能寫之,出乎其外,站在另一個角度觀察它,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才有不同的領悟。還要做到能入能出。
記得陸游教他兒子做詩說“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沉浸于寫詩,而是在觀察感悟上做足功夫。就像魯迅說的“無詩轉為讀書忙”,寫不出來的時候,就大量閱讀。寫作就是這樣的。恰恰只鉆研寫作不行,需要有觀察的功力、需要了解其他很多行業,才能寫得真,寫得細致。
??04“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是王先生非常自賞的一則。當然概括得無比精確。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步是確定目標,所謂“望盡天涯路”,第二步付出艱辛的勞動,不管憔悴也好,人消瘦也好,終究是為了夢想不后悔,第三步就是經過艱辛的實踐,千百度的追尋,終于在“燈火闌珊處”出現了。最終目標達成。
我們好多人做事情,大概是在第二步的時候,就放棄了,很難走到第三步,甚至沒有驀然回首的機會。所以,要確定了一件事情不如熟記這三種境界,走到最后,獲得成功。
結語:書中還有很多精辟見解,比如“隔”與“不隔”,比如詞的優美、宏壯,比如氣象等,需要書友自己去品讀體會,書中列舉的很多詞,都是特別精選的,值得一背,偶爾在清晨記住一首,仿佛收獲了一串珍珠,眼前一亮的感覺,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