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看到羅胖、和菜頭、李笑來,不約而同的在呼吁大家每天寫點東西。這引起了我的思考,讓我一次又一次思考寫作的意義何在。
羅胖說:我剛開始覺得:即使漢語是母語的人,即使她受過高等教育,還真能把文章寫明白的人其實也不多,寫作就是太難了。
但我有聯想起了那個經典的泰勒斯三問:有學生問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
人生最難的是什么?答:了解自己。
人生最簡單的是什么?答:給別人意見。
人生最快樂的是什么?答:是擁有自己的目標,然后將它完成。
和菜頭說:寫作可以讓你用最小的代價來體驗一件事兒是怎么完成的。文章好不好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整個經歷了一次創造,而且是在沉重的心理壓力下完成的創造。
李笑來說:寫作的本質是思考,思考能力才是關鍵,能大量的輸入,反復的處理,就能精彩的寫作。寫作是一項健腦運動,閱讀就像是健腦前的有氧運動。
于是乎寫作就注定成了我要走的一條路。且不論之前與寫作的緣分如何,至少現在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是我一定要堅持下去的一個習慣,要和健身、讀書、旅行一樣,變成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在的很多人越來越喜歡寫作,每個人都可以注冊簡書,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有的人在寫作中找到了寫作的樂趣,有的人則是看到了寫作所帶來的利益,每個人對著寫作有著不同的目的。
縱觀現在的寫作,在火爆的同時,也被很多人扭曲了寫作的真正含義。
放眼望去,很多微信群變成了各個微信公眾號的廣告宣傳之地,每日寫了一文必發各種群。可是在微信公眾號遍地的今天,要想引起觀眾的注意又談何容易呢?沒有一點真材實料,又有誰肯買單呢?
再看市場上,更是多了數不清的各種寫作分享會和寫作課等等,有的價格之高讓人望而卻步。于是,簡書也隨之成為大家寫作的目標,甚至很多人開始研究簡書的寫作結構,學習寫作就是為了登上簡書的首頁,學習寫作就是為了速成,就是為了一舉成名。
羅胖也說:
> “所有這些故事普遍地讓人產生焦躁:我落后了,我錯過了,我就差那么一點點。覺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如此簡單,發生概率又是如此之高,似乎自己身邊每一個人都在以更快的速度更簡單的方式發家致富。在每一種快速掙錢的方式邊上,總存在一種更快的,而自己總是一次次剛好錯過。”
我始終認為目的性太強,真的有點褻瀆了寫作的意義。況且目的性很強的去做某件事情,終究很難成功。畢竟能夠一夜成名的只是少數,畢竟真正的作家的文章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笑來也說過,這事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積累,積累,再積累,一切都靠積累。
如何分解寫作的步驟
寫作,我認為需要以下的幾個步驟:
1.我需要大量的閱讀,不斷的積累,只有無限的有效輸入,才能有內容。
2.我要通過主題式閱讀(針對同一主題,閱讀大量書籍的方法),深刻的了解這個知識點。
3.通過反復不斷的整理,深度思考,確定自己真的了解了這個知識點。
4.還要學習寫作的基本知識,文章的結構,修辭等
5.想辦法了解讀者,我如何闡述才能讓讀者理解我提出的觀點?說的簡單詳細了,讀者覺得啰嗦,寫的深了,讀者又會覺得晦澀難懂,找到適中的表達方式,還要讓文章言簡意賅。
6.我是否能通過合適的類比和故事,能讓讀者淺顯易懂。
7.邊寫邊不斷地思考,甚至要不斷地推翻之前的文字,反復修改,直到形成一篇真正的文字,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其實并不簡單,經過了至少七個程序。
真正好的文章是好的思想和結構都蘊含在其中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兩天就形成的,需要經過讀書、思考、醞釀,反復地斟酌與修改。這樣形成的文章對自己來說是負責任的,同時對于讀者來說也是真正有價值的。
如何提高輸入質量
1.多讀書,讀好書。
2.選書比讀書更重要,讀到不好的書對自己有負面影響。
3.什么是好內容?一般而言:
- 付費內容比免費內容好,書比較雜志好;
- 長銷書比暢銷書要好;
- Google比百度好;
- 英文版書比翻譯版書好;
- 學術文獻比一般的文章好。
4.一定要找一本書去踐行,找一個觀點去說服其他人。
5.不向別人索要書單,自己讀的書自己選。用進廢退。
6.不隨便買書,有清楚的理由才買。
7.必須提高選擇的標準,只選非虛構類的書籍。
8.思考一些跨越價值觀的道理。
選書的基本原則 (李笑來《選書的基本原則》)
出版社
盡量選擇在鎖定的領域里知名的出版社。
作者
作者靠譜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靠譜。
版次
版次第一版的書,慎買慎讀。
印次
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印數
首印數量太少,可能說明出版社對其銷量沒有信心……
“編”與“著”
“編”的意思是"拿來放在一起"……當然要優選“著作”。
參考文獻
如果書后沒有詳盡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這本書不值得讀,好書的“參考文獻”往往相當于一個地圖,你按圖索驥,就會找到更多好書、經典書。
索引
沒有索引,就沒辦法檢索——那書的用處何止減半!
譯本
盡量不讀譯作。
書評
花點時間去讀書評。
向牛人學習
看看牛人在讀什么,網絡時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們在做什么,牛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歡分享。他們正在看的東西,是他們篩選過后的,常常有很大參考價值。注意,是“參考價值”,不一定是“價值”。
以上幾個原則,盡管簡單,但是如若你將他們拼起來應用,就會發現,市面上書確實不少,值得看、值得讀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釋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讀了……
如何積累寫作素材的
許多人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他們平時注意把生活的素材積累起來,這樣寫作時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了。但由于有的人積累寫作材料的方法不合理,不論什么內容都記錄在一個本于上,不進行整理歸類,到用的時候才發現極不方便。怎樣解決這一難題呢?
我用的是印象筆記,可以剪藏網頁,微信,微博,標注圖片,PDF,可以錄音,攝像,照相。簡直就是我的萬能收藏夾,最最重要的是它的檢索功能,不但能檢索文章,還能檢索PDF,甚至照片。
生活積累
生活積累法,即將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類存入材料庫的一種方法。它有助于培養我們的觀察習慣,提高我們的觀察水平。早晨起床后,我們就要留心周圍的事物,觀察它們的變化,如:今天太陽特別紅,天氣特別冷,爸爸送我的禮物,小伙伴中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這些材料都是我們親身經歷,感受體驗所得,在腦中留下的印象很深。重新翻閱到這些材料,往事會歷歷在目。記載時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主要內容等。
讀書積累
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和知識,這就必須擴大閱讀范圍。因為讀是寫的基礎。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在課外閱讀時,碰到有價值的,寫得精彩的名篇佳段,即把它存入作文材料庫,在閑著的時候朗讀或背誦。這樣,能逐步改造我們的語言,提高作文素質,寫起作文來,才會運用自如。
報刊剪貼積累法
把從報刊雜志上看見的有價值的材料用手機照下來,備注資料的出處、時間等。
應強調的是資料的積累容易成為大雜燴,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須對材料分類記載。按事件的不同,可分為寫人類、記事類、寫景類、狀物類、應用文類;
所寫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外貌描寫類、語言描寫類、動作描寫類、心理描寫類、自然環境描寫類、場面描寫類等。
積累材料時,不同的材料應存入相應的類別之中,這樣,寫作時就便于查找了。
多收藏類比,理論,故事。
想講述去清楚一個別人未知的知識點,最好的方法是類比和故事,多收集理論,因為是用最簡捷的語言,講明白一個道理,特別是對知識的融匯貫通,有莫大的幫助。
梳理你的價值觀
現在社會,之所以有些人盲目隨波逐流,之所以人云亦云,看不清楚對自己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所在,正是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
一直以來,我們都習慣了按照別人的框架過活。中國的教育制度磨滅了我們創新的想法,我們似乎很難從條條框框中跳脫出來,盡管我們一直在呼喊“不要給自己設置框架”。可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真正想過,如果你不去鍛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怎樣喊口號,最終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寫作最終體現出來的是你的思想和價值觀,這才是寫作的根本和最有價值的東西所在。
寫作會促發你不斷去思考,在不斷地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你會開始學著分辨,分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其實這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最終你會發現那些真正對你來說有價值的東西。
就我自己而言,去年的時候我還在看那些暢銷書。可是從我回歸寫作之后,我的閱讀框架開始發生了變化。我開始真正思考,我開始有意識去分辨,我開始回歸經典。
人的時間都是寶貴的,何必要把如此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那些沒有意義的閱讀之上呢。
事實證明,回歸經典之后,才是真正有收獲的,而且經典的書籍值得反復閱讀。我開始發現別的書籍說了無數遍的道理其實在一本經典的書上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比如,李欣頻一直說的“但凡朝外追求幸福的,得不到你會痛苦;如果得到,你也許會開心一陣子。但是所有由外因取決的幸福,都是轉瞬即逝的幻想。
在木馬程序的作用下,內心的恐懼會讓金錢消失,會讓愛流逝。這時你將會陷入更大的痛苦。”這個道理其實在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第二章 <人的自身> 已經解釋的很清楚。對于人的幸福起著首要關鍵作用的,是屬于人的主體的美好素質,這些包括正確的價值觀,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
正是因為寫作給我帶來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現在社會信息爆炸,我們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練就的就是獨立思考訓練出來的一雙“火眼金睛“,才不至于迷失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
問問自己這五個問題,能清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觀:
1.這事對嗎?
2什么更重要?
3什么最重要?
4什么事絕對不能做?
5什么事一定要做到底?
沒有堅定的價值觀,就沒有堅定的選擇。就沒有自己的生活,就更沒有自己的作品了。
但只有那些有堅定和正確價值觀的人才能走的更遠,問題在于什么是正確的價值觀,只能靠思考和實踐。
一個原則:在確認我是對的情況下,不對的人,越多越好。
1.多讀心理學(英文原版最好)—是了解自己,認識別人的最佳捷徑。
2.多度經濟學—大多數是研究和解釋人們的選擇的。
3.只要有機會就要關注公眾人物,拆解,揣摩,他們是怎么化解,處理危機的方法。
4.要花時間思考每個真實的反饋那些背后的出發點,心理,價值觀。用來了解沒一類人。
以前總覺得虛,但實際卻影響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當然也是你輸出文章的一個重要基石。每個人的價值觀其實都是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會變化。
寫作的目地
羅胖在文章中說“現在的人很浮躁“,而寫作恰好可以治這種病。寫作是不能求快的,那種三五天就寫出的一篇文章也可以想象質量如何。寫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那種三五天就上完的速成寫作課,你能指望有多大的收獲呢?寫作本來就是一件慢的事情啊。
在寫作的過程中,在鍵盤的敲擊過程中,在文字跳躍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你心境的變化。也許寫作是你發泄情緒的一個窗口,也許寫完一篇文章吐露完所有的心思你就可以長舒一口氣,也許在寫作的過程中你會慢慢地靜下心來,面對真實的自己,直面自己的內心。
現在的人有著太多的迷茫,有著太多的疑惑,有著太多的不知所措。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找到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與自己和平相處的一種方式。選擇禪修也好,冥想也罷,亦或逃離這個城市去旅游一圈,歸根結底,我們還要與自己的內心握手言和。
其實仔細想來,我們培養各種愛好,根源就是為了調心,而寫作恰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只有內心平靜了、充實了、內在好了、豐盛了,你的外在也會越來越好。
美國一位作家說:
“當你寫作時,你有那么多東西可以貢獻出來,有那么多事物可以傳授給他人,還能得到許多驚喜。
必須要求自己去做的那件事 —— 亦即實際動筆寫作 —— 結果反倒是整個過程中最美妙的部分。
就像你原本因為需要咖啡因才去泡茶,到最后卻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體驗茶道進行的整段過程。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獎賞。”
其實就像茶道一樣,也許寫作的最高境界已經超越寫作本身,而在于專注與自己內心對話的過程。
因為你的每一個文字都是經得起推敲的,而非曇花一現,閃過就被忘記。你的文章會不會使他們產生明顯的變化。
你應該學著喜歡寫作。因為在寫的時候,為了呈現給讀者真實有效的信息,需要查很多資料。在查這些資料的同時,不僅收獲了很多新的知識,同時看到自己寫出的文字被很多人認可更是有著難以形容的一種愉悅與成就感。
這種美妙的感覺是用金錢換不來的。其實真正能讓你開心的都是無法用金錢買來的,寫作也是如此。
李笑來說:寫作的目標就是輸出的目標就是溝通。
1.你所表達的東西的確是處理好的嗎?
2.你處理好的東西,你確實表達正確了嗎?
3.你表達正確的東西,對方真的具備理解的基礎嗎?
4.如果對方雖然會理解,但對方真的會接受嗎?
5.對方會表示,甚至接受,但他真的會當回事嗎?
6.對方有疑問的地方,你準備好進一步解釋了嗎?
7.對方產生誤解的時候,你有對應的方案嗎?
8.對方駁斥你的時候,你有足夠的心里準備嗎?
輸出的同時也間接進行了輸入和思考,產出文章的同時又提升了自己的知識,寫作的魅力也在于此。你的每分每秒,每一點付出都不會浪費,文字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讀書、寫作和設計課程的這段時間里,讓我收獲最大的不是金錢和利益,而是我的內心。內心的充實和豐盛給我帶來了喜悅感,寫作慢下來的生活也讓我開始學會觀察,體會并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而這當然更會吸引更多的美好。
愿我們都能將寫作進行到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給自己保留一份內心的凈土,帶著更多美好一路前行。
一切創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創造驚喜。
傳播沉淀與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