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如果溝通情緒不對,那內容就會給扭曲了,所以溝通內容之前,情緒層面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誤會只會越來越深!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工作上,過好溝通關,及時處理好情緒層面,是活得舒坦的第一條件。
昨天因為組織一個活動,我和另外兩個搭檔之間,在溝通上出現了非常明顯的錯位,簡單的事情瞬間復雜了。
我暫把這一男一女的兩位朋友叫做輝和燕,我對燕說:“明天的活動你負責,你邀請一位搭檔和你配合吧,找最順手的”。燕說:“好啊,我看輝可以,他平時做的比較多,很有經驗,我倆也配合過”,我說:“好的,那你給他打個電話”。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事情。
很快,燕回電我說:“沒問題,他已經答應了明天來”。我剛稍事輕松,沒出兩分鐘我就接到輝的電話:“什么事情怎么不能有一個事先的安排?明天要辦活動了,今天突然間告訴我明天要我來負責,這是一個正常的方式嗎?”,聽得出明顯不滿與煩躁,“剛才燕給你打電話的時候,你是怎么說的?”,“我剛才是不好意思拒絕,可是這樣一來我自己的安排被打亂了,我覺得很不舒服。”哦,我突然間明白了,我說:“當時其實有好幾個人選,燕覺得她跟你配合過你們溝通順暢,所以第一時間想到你,馬上給你打了電話,但是沒有想到燕認為的,你們之間熟悉、默契,而你把這當做了燕對你的不尊重,對你的臨時抓差,反而對你造成了干擾和壓力”。我說:“要不這樣吧,你把這件事情放下來,明天的活動你先不用參與,你按照你原來的計劃進行,我找其他的人來,還有其他人是可以協調的。”
當我告訴燕又做調整后,燕非常的意外:“剛才輝在電話里說的非常輕松啊,覺得這件事情很簡單,誰都可以做呀,他沒有對我表示出他不樂意和有被勉強的地方”。看!這就是溝通差異,他說誰都能做,背后的臺詞是干嘛非突然叫我做,我那么好被指使嗎?并不心甘情愿。
而我做事的原則是,如果你想去做,你任何的付出都是自愿的開心的;如果你覺得背負著壓力和要求并不情愿去做,那干脆不做,自己不痛快,別人接受你的服務也感覺得出來。
輝和燕,有什么錯嗎?沒有,這就是性格與思維方式的差異。輝是典型的需要按計劃、按步驟、按常規出牌,一旦有突發狀況,超出了他的認知范圍,他會非常沒有安全感,壓力襲來,緊張煩躁、情緒瞬間受到影響。而我和燕呢,比較有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在緊急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地整合資源,把事情設法往前推進。他嘴巴上答應了心里卻不痛快,這就是溝而不通!幸虧聽了聽他們兩個人的想法,不然誤會發生了還傻乎乎不知。我了解了,以后對需要有條理、有規劃,又需要這個人深度參與的事,我去找輝,提前與他協商,他肯定盡心盡責;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我需要非常應急,靈活應對,我不能向輝去求助,因為有可能在異常緊急的情況下,我沒有那么多的時間去跟他把娓娓道來,疏解他的疑惑與情緒,那時候我需要的是不由分說愿意擔當、先干了再說的人。
我們與身邊的朋友和伙伴,無可避免,需要各種各樣的合作、各種工作配合,了解每一個人的所長、了解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了解每個人的心智模式,盡可能優勢互補、各展所長,才可能在配合中既開心又有價值感。團隊,不是互相比較誰長誰短,而是要互相補位,才能1+1》2。
工作如此,家庭也一樣。過好了溝通關,工作與生活才能越來越舒坦,而這唯有耐心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