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那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人

自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倫,華夏文明一路高歌猛進,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注定要刻在炎黃子孫心中的人物,他們以一己之力扭轉乾坤,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生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一 ? ?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

大秦帝國之所以到了秦王嬴政這里實現大一統,一方面始皇帝確實雄才大略,不虧為千古一帝,另外一方面還要歸功于商鞅為秦國確定了法制。

商鞅

周幽王在驪山整了一出“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攻破鎬京。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變法前秦國地圖

在秦國演變歷史中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秦穆公,就是那位春秋五霸之一,是他滅掉西戎,使得秦國大后方得以穩定,這才有了秦國東出的大前提。后秦孝公拜商鞅為大良造,然后秦國開始變法,自此大秦帝國崛起!

商鞅,秦孝公

? ? 孝公繼位初期,秦國貧弱,六國企圖瓜分秦國,嬴渠梁韜光養晦,頒布求賢令,任用衛鞅推行變法。衛鞅,后因封商地又稱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上講孝公意欲傳位于商君,商鞅推辭不受。坦白說,這句話真實性有待考證,畢竟孝公在世時,秦惠文王嬴駟已經被立為太子,要想改變世襲制還是頗有難度的。但孝公對商鞅應該是一片赤誠,商鞅之所以沒有步吳起的后塵,主要就是孝公頂住老世族的壓力,在背后鼎力支持。后公子虔(太子傅,因太子事件,被商鞅處以劓刑)告商鞅“欲反”,惠文王隨抓捕并車裂商鞅。商鞅雖死,然而商鞅所確立的法制卻得到了從孝公到秦始皇歷代君王的維護。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諸葛亮: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

王安石: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但我還是喜歡《戰國策》中對這位“法圣”的評價: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無二,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

二 ? ?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隨后北宋滅亡。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在炎黃子孫遭遇奇恥大辱的時候,華夏大地上出現了一位武圣,他驍勇善戰,馳騁疆場,精忠為國,力挽頹勢,可謂是時世英雄,蓋世無雙。論排兵布陣,論學識造詣,論謀略和武藝,都堪稱百年難遇的國之棟梁、社稷良將。

宣和四年(1122)二十歲

首次從軍真定,任小隊長,帶兵首戰告捷,活捉賊首陶俊、賈進和,因功補承信郎。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鄉守孝。

宣和六年(1124)二十二歲

從軍平定,參加了保衛太原的戰斗。

靖康元年(1126)二十四歲

因功被提為偏校,進義副尉。次子岳雷生于平定軍中。后因丟失“告身”(任命文書)離開部隊,十月進相州兵馬大元帥趙構軍中,帶兵奇襲游冠吉倩獲勝,一舉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補承信郎。接著在侍御林大敗金兵,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在滑州殺敗金兵再立戰功,遷秉義郎。

靖康二年(1127)二十五歲

岳飛轉入宗澤部,在開德曹州(今山東荷澤)大破金兵,因功轉武翼郎。七月,上奏章《南京上皇帝書》主張北上抗金,不符黃潛善、汪伯彥南撤的主張,被罷官離隊。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兵再從軍,被提拔為“準備將”。岳飛在參加收復新鄉的戰斗中,活捉金軍千戶阿里索,進戰太行山,擊垮了金軍萬戶王索的反撲,因戰功突出轉武功郎。

建炎三年(1129)二十七歲

十一月杜充帶領三千親兵北降金兵。為了保存抗金實力,岳飛帶領余部進駐茅山(今句容金壇),在廣德取得六戰六捷的戰績,升御使下都統制。

建炎四年(1130)二十八歲

春,岳飛向宜興移營,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擊金軍,活捉萬戶一人,取得四戰四捷之戰功。岳飛妻劉氏在戰亂中失散,岳飛在宜興另娶李娃為妻,三子岳霖十月十五日生于宜興唐門。岳飛在宜興清水亭一仗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余,生俘三百余。六月,收復建康,北渡長江,收復泰州、高郵等國土。宋高宗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

紹興三年(1133)三十一歲

春,岳飛奉命到會江西虔吉(今贛縣、吉安縣)平定了盜寇彭友,時岳家軍巳達一萬八千人,分守在江州(一萬人)虔州(五千人)廣州(三千人)三處。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并賜“精忠岳飛”錦旗,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蘄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滿江紅》詞。

紹興四年(1134)三十二歲

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率軍北伐,兩個多月,取得了收復郢州(今鐘祥縣)、隋州(今隋縣)、新野、唐州、鄧州、襄陽六州郡的勝利,岳飛被晉升為清遠軍節度使。九月,金與偽齊大舉渡淮南侵,岳飛收復襄陽六郡,岳飛部將牛臬在廬州(今合肥)擊退金軍,兀術會同劉豫渡淮南侵遭慘敗。十一月,張浚再次被起用為知樞密院事。

紹興六年(1136)三十四歲

初,由宰相張浚兼任都督諸路軍馬事,于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任岳飛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月十六日,岳飛年近七旬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于鄂州軍營。四月岳飛扶靈上廬山葬母,五月返回軍營。七月底岳飛被任命為河東宣撫、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后收復汝州、穎州、盧氏縣、商州、虢州、伊陽、長水、業陽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被迫撤軍。岳飛氣憤以極,上廬山為母親守喪。

紹興八年(1138)三十六歲

岳飛施反奸計用完顏宗弼殺劉豫。岳飛向高宗請求增兵,被拒絕。

紹興十年(1140)三十八歲

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七月,岳飛破金兵于郾城、穎昌,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正當岳飛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高宗一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三十九歲

兀朮再次攻擊南宋,兵力少于宋軍,朝廷決策圍合擊敗金軍,但后因岳飛未聽朝廷決策,未能及時出兵、并趕到圍合擊敗金軍,使朝廷不能活捉兀術。在欽宗還被作為人質羈押的情況下,使南宋朝廷失去最好的一次收復中原的機會。岳飛因不受南宋朝廷節制而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四月二十四日,為剪除和談障礙,秦檜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臨安(今杭州)大理寺。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


精忠報國

值壯年三十九歲就屈死于風波亭,壯志未酬,實是日月昭昭,人神共憤。他所歷下的赫赫戰功,以及“直搗黃龍”、“迎回二圣”的壯志,在當時朝廷一味求和的軟弱背景下,顯得極為正氣浩蕩。他的“岳家軍”是當時唯一能夠阻擋外族的軍隊,從而保住了華夏的大好河山。

三 ? ?于謙——救世宰相


于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一位憑借一己之力生生為大明帝國續命200多年的千古名相。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首領也先大舉進兵明境,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后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饑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死傷慘重,英宗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證等66名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

歷史上不懂軍事的君主往往都會以敵我雙方的軍力來斷定戰爭的輸贏,朱見深也不外如此。明軍兵力30萬,瓦剌兵力:5萬。敵我軍力相差如此懸殊,難怪明英宗有如此的自信,但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例子也不少,戰爭從來都不是這樣算的。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人心惶惶,有大臣提議南遷。這時候有一位大臣站了出來大喊“言南遷者當斬”,這就是后來的救世宰相于謙,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等馳援,可當時京城沒有支撐這些軍隊的糧草,于是于謙讓勤王的軍隊自帶糧草,人心漸定,也先以英宗為質要求明軍投降,于謙等大臣擁立郕王為帝。并親自率軍在北京城下親守九門,從這就可以看出,文臣硬起來也是非常的可怕的。在先打了幾次小勝仗的情況下,于謙及時宣傳稱,瓦剌大軍并沒有傳說中的可怕,于是明軍士氣大振,以二線部隊擊敗了也先的瓦剌大軍,是此北京保衛戰結束,明朝得以保存,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嘉靖和萬歷等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后,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制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于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奏疏上呈后,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結局——斬決。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故居

明英宗: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回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咸冤。

錢謙益:於乎!己巳之變,乾坤晦冥。公舍一身,以奠九鼎。朝社不改,枝葉重光。佑憲啟孝,以逮我皇。承平日久,蠹生孽芽。政出多門,鬼載一車。猶之不遠,戎索也。蠢爾佟奴,實訌東鄙。屠城覆師,勢如燎原。建國僭號,自逾短垣。天門沉沉,靈瑣不開。羽書警急,群言喧(闕)。司農司馬,以及卿士。目瞬口張,象物而已。譬彼大廈,風雨漂搖。主伯偃臥,仆夫號啕,雖則號兆,亦不是力。或咀或呶,有黨有克。人亦有言,主辱臣死。四郊多壘,大夫之恥。嗟余小子,憂心錯迕。如夢方櫻如喑欲訴。號伯有戒,助予無朋。哭泣不可,告哀于公。岳墳宰木,宋宮黍禾。湖山故國,公神所過。靈風肅然,素旗欲舉。馮余悃誠,告以兆語。謹告。

當年明月: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于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今年先進完美終結
    蓬_閱讀 351評論 0 0
  • 央視12對于糖尿病,高血壓這類疾病沒有特效藥做了公開聲明,提醒得病的老年人久治不愈后不要迷信沒有正規渠道的特效藥。...
    解語之歡閱讀 270評論 0 0
  • 2017-06-29 22:56 古今中外有史以來就有了階級的劃分,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貧富差異,這倆“兄弟”到今天依...
    夜雨狂歌如夢閱讀 17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