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的愛,是阻礙

很多家長錯在把一切都當成了愛。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愛。

這不是真愛,是阻礙。

張曉最近從婆婆家搬出來住了,因為婆婆實在是太勤快了。

張曉和孩子玩滾皮球游戲時,孩子玩的很開心,不停的咯咯咯笑著去追球,婆婆過來看了一會,就開始幫孩子撿球。

完全無視孩子口中奶聲奶氣的“我來,我來”,依然自顧自樂呵呵的去“幫忙”撿球。孩子起初還跟著球跑,可是慢慢的發現奶奶會幫忙,就站在原地不動了。

這類事發生了不是一次兩次了。在孩子剛學吃飯那會,孩子不停的掉飯菜在桌子上,婆婆就開始給孩子喂飯。

在孩子出門的時候,看孩子半天也穿不上鞋子,就一把抱起孩子,三下兩下的穿好。

不光是小孩子,有時張曉剛把孩子交到孩爸手里,讓孩爸抱一會,或者讓孩爸幫忙換紙尿褲,婆婆要么沖出來代勞,要么就來句口頭禪:“噫,他會個什么喲?!?/p>

張曉知道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光自己的孩子長不大,連自己的老公也長不大。

相信張曉婆婆是無心的,她只是認為自己在給予孩子最直白的愛。卻不知這樣的愛實際上阻礙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探索能力。

對于大人來說,撿球吃飯穿鞋子都是無比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眼中,這些都是他們充滿奇趣的第一次。

為孩子代勞,不止破壞了孩子建立自信的第一步,還妨礙了孩子初次體會挫折的機會。撿球摔倒,菜到嘴邊掉了,鞋子半天穿不好甚至穿反了,都是一次次小小的挫折,孩子會從挫折中學習怎么站起來怎么做的更好。孩子在一次次嘗試中進步,從進步里體會成功的喜悅,感覺“我能行”,逐步建立起強大的自信,以做好未來應對人生更大挑戰的準備。

這樣代勞,看似勤快,實則是懶,懶得花時間去等待,等待孩子每一次慢吞吞的嘗試,等待孩子體味挫折體會進步,可是與以后的失戀失業創業失敗比起來,現在的撿球吃飯穿鞋,又算的了什么呢?你能幫孩子穿鞋子,你能幫他工作戀愛交朋友嗎?


小陽最近帶兒子去買玩具,兒子邊看邊選時,小陽已經大致猜到兒子會選托馬斯海盜船了。

可是她不是很喜歡,因為家里同類玩具太多了,而且價格還不便宜(398元),同樣的價格,小陽更希望兒子選擇另外一款帶有升降機的賽道跑車,至少這款家里還沒有。

果不其然,被小陽猜中了,小陽開始“殷勤的”給出建議,試圖說服兒子放棄托馬斯,買升降機。小陽苦口婆心,不厭其煩。

這不是出于愛,而是自私。小陽怕花大價錢買回去的玩具,孩子因為玩具重復哭鬧,而小孩的哭鬧聲會讓小陽感到腦袋都要炸掉了。小陽極力的給出建議,并不是為了孩子,而是自己疲于應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關鍵也懶得去學習怎么處理。

成長,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其中包含了決定之錯。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做出選擇,表面上是把自主權交給孩子,其實一并交給孩子的還有擔當,為自己所做決定負責的擔當。

正所謂,梨子的滋味只有親自嘗過才懂得。讓孩子自己做主,哪怕是錯誤的選擇,孩子從中也能逐漸明晰自己喜歡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自己做的怎么樣,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成年人,他們看似成年,實際上對自己一無所知。工作是家長安排的,對象是家長介紹的,甚至成家之后的家務瑣事也會有家長插一腳干涉。一旦工作不順心,戀人不可愛,這些成年人就把所有責任都推給父母,然后大喊自己好迷茫。


一兩歲時的難題父母可以毫不費力的解決,那二十歲三十歲時呢?

曾經有這樣一則新聞,2016年11月12日,哈爾濱某售樓處門前,一男子當街毆打自己的父母。先是一拳打向了父親,接著跳起來用膝蓋撞老人的頭,隨后又朝老太太打去,老人躲閃不及,只能用手遮擋,后來被路人報警制止。結果讓人大跌眼鏡,男子毆打父母僅僅是因為老人給自己買的婚房太小,而這套婚房已經搭上了兩位老人所有的積蓄。

這樣的新聞不少,比如為買新出的IPHONE打罵父母的,再比如索要錢財不成,把六十歲老母親打到臥床不起的,每每看到這類新聞,我們在感慨孩子不懂孝道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反省下父母的教育方式呢。

為什么要把怒氣發泄到年邁的父母身上?這些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連自己掙錢的能力都沒有嗎?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子女向父母伸手的“懶惰”?

父母能給予一百一千,等到孩子張口要十萬一百萬的時候呢?

父母就算能夠填補孩子物質的黑洞,精神上的空虛又該怎么滿足?

認識一個90后富二代,自幼國外長大,家底豐厚。豪華跑車,家族企業自是囊中之物,可是他偏偏要回國創業,他說,家里給的再多,也不及自己賺到的有成就感。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把人類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五類: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歸屬,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前三種屬于低級需要,一般通過外部條件可以獲得,后兩種屬于高級需要,通過內部因素獲得,而且人類對于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換言之,即使你給了子孫金山銀山,你也無法滿足他對于自我實現的渴望。


前段時間刷屏的番茄炒蛋視頻,兒子不顧時差讓父母教他做一道網上隨手就能搜到的番茄炒蛋。可怕的是,這個兒子不會切番茄,不會打蛋,不知道先放番茄還是先放蛋。更可怕的是,他的父母為他拍了完整的視頻。

毫無疑問,他的父母很勤快,而且勤快了一輩子。這樣的父母并不少見。孩子讀書期間,一切以學業為重,所有家務活家長全包。這樣的父母最愛說:“你好好學習就行,其他事不用你操心?!?/p>

或者,在孩子幫忙洗碗時打碎的第一個碗開始,父母就攬下了一切。

這不是在給予愛,而是在剝奪。

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剝奪孩子獲取自我認同的快樂。

父母不妨換個角度安放自己的勤勞與熱情。

演員孫儷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有次她給孩子買了幾盒顏料,滿心希望孩子安靜的畫畫,誰料到顏料弄的滿地都是。

孫儷沒有制止孩子,任由他們肆意揮灑創作激情,隨后自己再用了一小時清理戰場。

收拾孩子探索過后的狼藉,好過一開始就按住他的雙手。

拭去孩子摔倒過后的淚水,好過一直將他抱在懷中。

回應孩子遇到困難的求助,好過從頭到尾大包大攬。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父母常常將為孩子“做什么”當作愛,而實際上很多時候“不做什么”才是愛。

當你要伸手干預時,問問自己:“這是在剝奪孩子的權利呢,還是在給孩子力量?”

探索,挫折,思考,解決。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也是孩子的權利,孩子只有先在自己的小小的世界里完成了這一過程,才能夠帶著足夠的信心去應對更大世界的挑戰。

正如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所提倡的,父母能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必做,讓孩童自然發展,不要成為其自由發展道路上的阻礙。兒童的生命從內部開始逐步獲得發展、完善,就像蝶蛹在繭中逐漸演變成蝴蝶一樣。如果我們阻礙了這個過程,就是在用暴力摧殘生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世界上有一個人,和你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千萬次囑咐要多穿件衣服,要注意安全,你覺得很煩人,卻也覺得很溫暖。沒錢的...
    新財思維閱讀 303評論 0 0
  • 1.或許概率 從不微小 與你同行 便表明一切 2.或許我們 從不相識 形同陌路 便暗示所有 3.或許愛情 彼此都在...
    胖先生胖閱讀 192評論 0 0
  • 今天早晨的功課,畫金魚。 這是完成后的圖。畫完審視了半天,感覺魚的身子有點胖了,呵呵,不過,胖啦肉多。嘿嘿 說一下...
    輝高閱讀 1,225評論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