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反思

雨果是一位了不起的法國作家,他的《悲慘世界》、《巴黎圣母院》享譽世界,“貧窮讓婦女墮落,兒童羸弱,男子犯罪。”這樣的標題語,讓人震驚。一個作家怎么可以有那么高的才情?世界上怎么會有那樣尊崇人道主義情懷的人?

《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很多。那如鬼魅一般存在的環境描寫;那船長和大副之間幾次短促輕快的對話;那“讓婦女和孩子先走”的傳世名言:無不激蕩著讀者的心。這樣獨特的表達,在外國文學作品中是罕見的。雨果的作品讓人一讀再讀,欲罷不能。

這堂課我的設計如下:

1.導入課題,把課文的生字詞過關。課文中涉及到大量的外國人名和地名。讓學生多讀幾遍,熟悉劇情。

2.給課文劃分段落,概括標題,歸納主要內容。

3.分析事故發生的原因。用魚骨圖來表示。

4.找出課文中船長發布了幾次命令?

通過分析每一次命令,進而體會船長的精神品質。在這個環節里設計了兩個活動:

1)討論船長的命令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無矛盾之處?問題很快聚焦到那句話,“讓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男生叫囂著,說不公平。既然有男生不同意這個命令,那么請你說出理由。

學生的討論總是那么淺層次,不肯深入思考。

2)假如真的有人搶在女人前頭,船長真的會下令開槍嗎?又是一個尖銳性的問題,擺在了學生面前。

兩個討論活動簡直是課堂的高潮。

5.課文中的環境描寫,除了寫黑夜還提到了霧。霧本來是唯美的,但在這里卻是黑漆漆的,陰慘慘的。它在課文中又起了什么作用?

在一片熱鬧的討論聲中,課堂結束了。可我覺得還不夠,下午的小課又扯了20分鐘。我問,學完這篇課文,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還有什么感受,想要說出來得嗎?

這次是讓學生自問自答,自主發言。每一個小問題的提出,都會引起底下一場小小的辯論賽。課文的結尾處說,船長像一尊雕像徐徐沉入海里,為什么要把船長比作雕像呢?……

終于在下課鈴響的時候,我結束了這堂課。我相信孩子們應該還有很多話要說。這篇課文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也確實還有很多。這就是好小說的魅力,有關它的話題你永遠都談不完,也談不夠。永遠給人留有懸念和回味。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