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和新媒體的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生活上的便利,更多的是信息的溝通與思想的碰撞。我們的時代是實現紙質信息到數字化信息轉變的時代,我們見證了這種轉變,但如果不思考,我們只是慢慢適應生活改變而被媒體逐漸吞噬的眾生,而我們的思考,才是創造新媒體與促進新媒體發展的一員,首先我們要了解什么是新媒體。新媒體的學習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可是感覺對新媒體的了解并不深刻,卻還是粗淺的站在新媒體之外,向內張望的人。書本上告訴我們: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新型的、數字化的、網絡化的內容多樣,并以滿足受眾“需求”為根本目的,以應用最新技術為手段的現代化信息傳播體系的媒體形態(1)。例如:數字雜志、數字電視、手機等。
學習總結:
Facebook與國內前些年大熱的人人網有些相似,可Facebook一直大熱,人人網卻逐漸冷門。有人曾說:如果Facebook用戶們選擇成立一個國家,那么它擁有全球1/12的人口,僅次中國與印度。平均每天,全球5.5億用戶操著75種不同的語言在Facebook上瀏覽、評價、分享,全球用戶每月耗費在這個社交網站上的時間高達7000億分鐘。而隱藏在幕后控制著一切的,就是馬克.扎克伯格。這位不滿27歲,被譽為“人類2.0時代”造物主,徹底改變了互聯網時代全球社交方式。(2)Facebook的主頁主要展示好友動態(文字、照片、視頻),同時可以直接點贊、評論、分享;也可以在首頁進行信息發布(文字、圖片、簽到等)。這些點與國內很多社交網站也有相同的功能,如:人人網、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但Facebook不像國內網站一樣有VIP特權,主頁裝扮,背景音樂等設置。Facebook有實時更新消息的功能,新的消息及時更新,無需任何操作,也不顯示瀏覽痕跡,Facebook重在消息分享,發送的消息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不像人人網、QQ、微信等對發出的消息可以設置可以瀏覽該消息的人。但Facebook存在收集信息數據的,所以使用中應謹慎。Facebook與Twitter、谷歌等一樣,因在國內被禁,所以Facebook的用戶大多都是外國人。
Twitter的定位是“what's happening”此時此刻在發生什么事,幫助人們快速獲取新聞。隨著Twitter的大紅大紫,國內出了新浪微博,是一個類似于Twitter和Facebook的混合體。而微博的定位是一款為大眾提供娛樂休閑生活服務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臺。Twitter的界面就顯得較為樸素,簡潔,更多的偏向于新聞功能,且面向全球多數國家。而微博新浪的發布界面色彩鮮艷,工功能繁多,內容涵蓋了最全面的娛樂明星資訊,網名現實生活的點滴、分享和發現了更多人們身邊的趣聞軼事,并且網民更熱衷于吐槽評論,更適應中國文化環境。但最新據資料顯示,2017年2月,Twitter和微博先后公布了財務報告。據統計微博首次市值超過了Twitter,Twitter近年雖有拓寬新聞發布的功能與形式,增加了時時視頻新聞等,但依舊在力求簡化產品。我想力求簡化可能就是Twitter式微的原因之一,隨著世界的多元化和生活的豐富化,力求簡潔的風格必然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用戶體驗感,只能小眾化,也就在時時性上吸引人,而這是可以被日益發展的其他產品所替代的。
在谷歌、必應、百度的對比中,通過大家所搜索的不同詞匯,我們也了解到了三家搜索軟件所帶來的不同。我所搜索的詞是芒果。因為芒果這個詞被賦予了產品品牌意義,例如:蘋果、喜馬拉雅等。所以在三家搜索搜索到的信息里均有搜到芒果TV,然后是百科資料之類,其中百度是詞條最多且廣告最多的,谷歌和必應上廣告較少,但從搜索的排行上看,必應和百度都是先排自己家的品牌,百度這方面尤為嚴重。谷歌和必應上所搜索到的信息更為準確些。而且,必應是允許在國內使用的少量國外網站之一,不過搜索時中文搜索與英文搜索存在差異,英文搜索信息更多更準確些。
維基百科的定位是自由的百科全書。點開網頁上方的“敬請閱讀”,有一句話:“就像國家公園與學校一樣,廣告不應再維基百科上有一席之地”。維基百科是少有的不靠投放商業廣告進行收益的網站。而是通過用戶捐款來進行網站維持。即“可以免費閱讀,但享用了就捐款”的意思。維基百科擁有多個語言版本,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不一樣的觀點,也因為不靠投放廣告收益,所以維基百科上的觀點就更加真實客觀專業。維基百科人人都可以編輯,不好的內容可以得到改正,少的內容可以得到充實,但中文維基百科網站被封鎖。
最后說到領英網,領英網是一個高端的國際職業社交平臺,主要用于認識同行業的優秀人士,并根據他們的聯系方式,進行交流學習和求職招聘等。但領英不同于招聘網站,領英注重于幫助用戶實現長遠價值。
關于分析海外新媒體發展情況:
硅谷精神布道師皮埃羅.斯加魯菲說:在智能時代思媒體生產,打造“創客”文化。(3)
新媒體的發展像Facebook,Twitter等都在不斷豐富自己的媒體形式,如Twitter發展視頻直播的時事新聞,同時也在堅守著自己的品牌理念,越來越多的新媒體不斷涌現,還有像維基百科一樣特立獨行的媒體也在發展。信息的多元化和碎片化、新媒體的發展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廣告出現,想要得到真實客觀的答案也越難,而且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如:想要閱讀新聞,可能有n個手機app 提供。大數據的新媒體形勢下,國外的新媒體如Facebook,谷歌等都存在著很大的收集信息數據的隱患。
關于分析國內新媒體發展情況:
2016年,媒體迎來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全新變革。技術上,VR支撐下的全景新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媒介當中,而體驗上,用戶的信息接收方式也已經從傳統閱讀轉向了隨時隨地的移動終端“沉浸式”閱讀——“浸新聞”逐漸成為行業出現頻率最高的主題詞,媒體行業也正在迎來一個全民“浸媒體”時代。(4)國內新媒體的發展進一步呈現出移動化、融合化和社會化,依托互聯網的微博、微信、頭條號、自媒體各種新式媒體出現。2017年微博市值更是超過了Twitter,這說明國內的新媒體發展狀況正是火熱。同樣,信息也越來越多元化、碎片化。
關于分析海外新媒體發展情況與國內新媒體發展情況比較:
我的論述觀點由《2017未來媒體趨勢報告》觀點開始闡述:1、從用戶體驗方面:海外新媒體的用戶體驗感更強,因為國外更注重到個人,所以海外新媒體的用戶體驗感更好,如:維基百科的自由書寫形式。相比較國內的新媒體,往往比較強調集體,很難從用戶的體驗來進行思考。這也與海內外的文化環境有關。2、從大數據方面:大數據同樣也是海外新媒體做的比國內新媒體好些,而大數據的視角下,信息的碎片化越加嚴重,人們往往在信息的內容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而且,大數據往往意味著在信息的收集上使隱私等更容易暴露。3、新內容方面:海外在新內容的創意上更多一些,而國內在這方面容易故步自封,對新內容無論在創新上和接受上都不是很高,可能因為國外開放的環境以及國外人的腦洞比較大。4、流媒體方面:也就是直播上,幾年前,直播還是新事物,而現在幾乎人人都在直播,無論海內外。5、手機應用方面:手機應用越來越多,可是好的并時時改進技術進行革新的應用不多,從應用商店的評價上就能看出許多應用十分雞肋。6、VR和AR技術:谷歌的VR技術在新聞領域居于首端,國內VR技術剛剛發展。AR技術不了解。7、創客文化:只知道誕生于硅谷。
參考文獻:(1)《新媒體概論》林剛著,2——9頁;(2)《世界正在改變》張成良著;
(3)(4)2016年未來媒體峰會。
本文僅為個人學習,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