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陳彥東老師的直播間里,段敏老師給大家詳細的解讀語言的力量,并引用了她自己與孩子日常互相的例子,只能說孩子的優秀不是天氣就有的,是需要家長在日常言行中一點點引導、培養、塑造出來的。
? 優化語言,院長在每次課上都反復講,今天段敏老師又從多方面、多角度引領大家如何優化語言、使用語言。
優化我們的語言,升級我們的語言,對愛人,對孩子的愛,要說出來,要表達出來。
1、人的語言是有力量的,這個力量不是說說話有多么的使勁,而是說話的內容,可以給對方帶來力量感的,特別是在跟孩子聊天互動的時候,要經常給到孩子這個力量感,可以讓孩子內心的那種力量感被填充起來,那么孩子在外面就會是一個強大的人,他的內心就會很強大,就不會出現那種在外面會被別人欺負,或者是說自己不自信。
2、語言是有溫度的,是有一種溫柔的,溫暖的感覺。跟不同的人交流的時候,選擇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可能這個溫度就要溫暖一些,舒適一些,溫柔一些。在工作的時候跟同事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那么我們可能要有一些溫度,有一些力量,這個溫度是有個人立場的。
要把握這個溫度,特別是在跟孩子聊天溝通的時候,孩子遇到問題,父母一定不能用冷冰冰的語言去跟孩子溝通,帶一點溫度,讓孩子覺得和爸爸媽媽溝通沒有太大的壓力。
3、語言是可以營造一種氛圍的。一張嘴說話就給人一種特別開心,特別活躍的感覺,能給孩子帶來輕松和能量。
語言是可以塑造人的,我們是通用語言和通過我們的行為來塑造我們的孩子。我們跟我們的孩子相處的時候,有的時候院長會說我們要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我們這張嘴和行為去跟孩子互動,在孩子的心里種下一顆又一顆的種子。要睜大雙眼去看孩子的閃光點,并且表達出來。有的時候家長要適當的示弱,不那么的無所不能,孩子就會心里面就會很有自信,覺得我可以指導媽媽,她就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擁有什么樣的能力,這不是我們給孩子灌輸的,而是通過生活當中的細微的一些動作和行為語言來塑造孩子。
段敏老師最后給大家提的幾個醒特別警醒
第一、就是說當不知道該怎么說的時候,我們先做一個積極的暫停。什么叫積極的暫停?就是要帶著覺察生活,這個覺察是當還不太確定這么說合適不合適的時候,當有了這種覺察的時候,就是說彥東老師說的先知先覺,要達到先知先覺的這樣一個境地,就是話還沒有出口,就知道怎么說合適還是不合適,如果能覺察到將要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是不合適的,這個積極暫停是在頭腦里給自己一個時間,讓自己停三秒鐘,讓自己那個慣性的思維和慣性的語言模式停下來,要思考一下,這三秒鐘是一個思考和冷靜的時間,要思考一下怎么說更合適一些,所以積極暫停非常非常的有用,當你沒有把握處理好的時候,一定要積極暫停。
第二、就是沒想好,不確定,或者是張嘴說了不合適的事,不合適的話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趕緊閉嘴,這個閉嘴不是三秒鐘,要時間長一點,給自己一個完整的思考的時間,我們一定一定要學會,不要太嘮叨了,把語言量減少到1/3。
第三、少說問題,我們多說感覺是什么?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說,我感覺你很生氣,我感覺你這個時候心情不太好。媽媽看到你發脾氣,媽媽也有點心情不太好,媽媽看到你這個狀態,媽媽也感覺不太好,我也感覺有一點生氣,我還感覺有一點莫名其妙,可以告訴我是為什么嗎?可以跟我講講嗎?我還不太清楚等等。這個感覺我們說的時候不帶著批評指責埋怨抱怨,而是我客觀的表達。我看到的你的感覺,我感覺你的感覺和我告訴你我的感覺,當我們把感覺表達出來感受表達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去思考,我們也會去思考,就沒有對抗,因為我們的感受是客觀的,而我們表達的時候也一定切記不要指責,不要說你這個發脾氣的樣子讓我感到很生氣。當我們用這種有溫度的,有力量的,然后不帶著指責批評的語言跟孩子溝通,我們之間的對抗就會減,或者我們之間就不存在對抗,那這個時候溝通就通了。
? ? 我在下了直播間后,又回放聽了一遍段敏老師的這段話,并詳細的記錄下來,千言萬語匯總成院長的一句話:語言是思維的結果!!!
這句話我不知聽院長講了幾遍,可是今天通過段敏老師掰碎了揉爛了,外加舉例說明,感覺我對優化升級語言又有了更透的理解和語言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