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必須在路上

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可能我們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你永遠都賺不到你認知范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

那么,這里的認知到底是什么呢?

網(wǎng)上的解釋是:指通過思維活動(如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獲取知識。

周嶺先生在他的《認知覺醒》這本書中,清楚全面的詮釋了“認知”這個詞深層的含義。

他寫到:“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差異,是認知能力上的差異。

因為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

我們常說人生只有一次,每一次的選擇都關(guān)乎我們的人生。

而每一次選擇的背后,其實都是我們的認知在幫你做選擇。

你的認知浮于表面,你做選擇的時候就會越注重眼前的利益。

而如果你的認知深遠,你做選擇的時候就會越在乎對你以后的人生道路的影響。

我們當(dāng)中的很多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甚至有些人從未了解過

而說到“認知”這個詞,就肯定離不開大腦了。

周嶺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類能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完全仰仗那智慧的大腦。”

我猜我們當(dāng)中的很多人,其實并不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甚至有些人從未了解過。

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對自身的各種問題困惑不已。

這里的“自己”,特指的是自己的大腦部分,因為沒有大腦,我們什么都不是。

有大腦,但是并不了解它,我們就只能憑模糊的感覺生活。

而那樣的生活,通常都不是我們所想要的。

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于求成?

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

想努力,卻總是比拼毅力,苦苦支撐?

想精進,卻總是彎路不斷,迷茫無助?

所以,我們要從大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我們會再“進化”一次。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

周嶺先生同時在書中提到,人類有三重大腦。

1、 本能腦:源于爬行動物時代,主管本能。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遇到一些事情,人本能的會做出一些反應(yīng)。

比如當(dāng)你的手抓到燙的東西時,你的手會本能的做出放手的反應(yīng)。

2、 情緒腦:源于哺乳動物時代,主管情緒。

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由情緒腦來控制的。

3、 理智腦:源于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

就是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深層看法,都是由理智腦來決定的。

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理智腦是人類獨有的。

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都是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

而缺乏耐心,也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天然的被我們的潛意識所左右,改變你潛意識里的惰性,這就是自控力。

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而一個真正自控的高手,不是一個只知道沖刺的人,而是一個善于主動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因為很多人找不到這個平衡點,所以他們才會焦慮。

而焦慮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說,又是人生的常態(tài)。

所以只有克服焦慮,我們才會成長。

而成長,就是克服天性的過程。

好的成長,是始終游走在“舒適區(qū)邊緣”。

抓住自己能抓住的,放棄自己再努力,都得不到的。

因為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自以為很努力了,但結(jié)果就是沒有發(fā)生變化。

那些不發(fā)生真正改變的學(xué)習(xí),都是無效的學(xué)習(xí)。

道理都是“空頭支票”,改變才是“真金白銀”。

就像我們很多人,懂得很多的道理,但是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主動學(xué)習(xí)和被動接受,從來都是兩回事。

思考很重要,但是光想不做,貽害無窮

從某種程度上說,有自己熱愛的事,比行動力本身重要的多。

因為靈魂想要走得遠,身體就必須在路上。

我們當(dāng)中有很多人,有很多想法,但就只是想想,沒有任何行動。

而行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選擇模糊。

我們不清楚自己該選哪條路,做出選擇后要付出什么,要承擔(dān)什么樣的結(jié)果。

很多人都是避難趨易,急于求成。

很多時候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

特別想要,但就是得不到。

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抵制誘惑,都需要消耗我們的意志力。

你陷入怠惰、懶散、空虛的情緒中動彈不得時,往往是因為你的大腦處于模糊狀態(tài)。

所以,一切都源于想清楚。

想看到結(jié)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jié)果。

思考很重要,但是光想不做,貽害無窮。

而現(xiàn)實結(jié)果,才是最好的“評判師”。

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一件事情若是遲遲沒有完成,心里就總是記掛,期盼著早點結(jié)束。

此事一旦完成,做這件事的動機就會立即趨向于零。

這就是打卡的心態(tài):學(xué)不到,假裝一下;學(xué)到了,立即停止。

人都有感性和理性兩面,感性讓我們敢說敢愛,而理性讓我們欲言又止。

少數(shù)人會選擇正視痛苦,反思錯誤。

而大多數(shù)人選擇逃避,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習(xí)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就是因為它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想要從既有的習(xí)慣中跳出來,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識。

所以成長的本質(zhì),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只有洞悉底層的內(nèi)在規(guī)律,我們才能真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對周嶺先生他的這本《認知覺醒》,開始感興趣了呢?

愿你的人生少一點遺憾,愿你活成你渴望的樣子!

圖片素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你好,故事開始;再見,游戲結(jié)束!希望你我之間,只有你好,沒有再見,只有開始,沒有結(jié)束!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