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幾乎會為每一件事情擔心,他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焦慮。對于兒童來說,焦慮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然而更加可怕的是,患病的兒童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焦慮,所以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確認自己沒錯。可是,所有的準備似乎都無濟于事,這讓兒童不得不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對其身心都有巨大的傷害。
? 什么是廣泛性焦慮癥?
? 廣泛性焦慮癥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并讓人深感沮喪的焦慮癥狀,患病的兒童往往會神經緊張,無法克制地產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它的存在,是對兒童正常成長的巨大威脅。
? 廣泛性焦慮是常態化的,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刺激,都可能引發兒童的焦慮情緒。對于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來說,生活中處處都有不得不去面對的威脅,而且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糟。他們每天都在遭受折磨,而且似乎永遠看不到希望。作為家長,應該正確認識廣泛性焦慮,盡管它總是讓人沮喪,但是只要勇敢面對,總能找到應對它的辦法。
? 心靈寄語
? 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羅曼·羅蘭
? 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由之而來的愉快的情緒,是幸福的最好資本。— 斯賓塞
?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魯迅
? 廣泛性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 廣泛性焦慮的形成原因是十分復雜的,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包括心理、遺傳、環境、突發狀況等。
“廣泛性焦慮”這個詞可謂名副其實,因為它的癥狀確實是泛化的。對于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來說,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學、考試,只要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引發他們的焦慮。可以說,除了睡著的時候,他們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受到焦慮的糾纏。甚至在某些時候,連為什么活著都會成為他們焦慮的問題。
? 在常人看來,廣泛性焦慮似乎難以想象, 甚至有些不可理喻。可是一旦了解了廣泛性焦慮的形成原因,我們就會知道它的存在是有其價值和意義的。
? (1)如果追本溯源,人類焦慮的起源能夠回溯到遠古時代。在那個時代,猛獸、疾病、自然災害、食物短缺等都是人類隨時可能面臨的危險,為了規避這些危險,人類的祖先必須考慮各種各樣的因素,這種過度思考的傾向就是廣泛性焦慮的源頭。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焦慮是人類避災解難的工具和策略。正是由于對生存狀況和繁衍生息的擔憂和思考,人類才逐漸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并不斷取得進步。不得不說,焦慮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2)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焦慮心理的存在也有一定的道理。盡管社會一直在進步,但是人類總歸要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為了適應不同的狀況,人類的焦慮心理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 (3)有研究表明,廣泛性焦慮癥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有大約38%的兒童因為這個原因而患病。雖然受到基因的影響,但是并不意味著注定要長期焦慮下去,通過適當的調整,一樣可以戰勝廣泛性焦慮癥。
? (4)廣泛性焦慮癥會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在和睦家庭中成長的兒童與在矛盾不斷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相比,其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可能性要低很多。
? (5)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會增加兒童患上廣泛性焦慮癥的可能性。這種突然的刺激,會讓兒童感覺手足無措,進而引發焦慮情緒的產生。
? 對于大多數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來說,其患病原因很可能并非某種單一的因素,而是由上述各種因素綜合導致的。在分析和處理兒童的廣泛性焦慮癥時,需要將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性的考慮。
? 心靈寄語
? 誠惶誠恐地害怕失誤,就意味著永遠嘗不到成功的滋味。— 赫爾巴特
? 受苦是考驗,是磨煉,是咬緊牙關挖掉自己心靈上的污點。— 巴金
? 焦慮是通行無阻的交易工具,無論上面寫了什么觀念內容,只要被壓抑了,任何情感沖動都會被轉化成焦慮。— 弗洛伊德
克服廣泛性焦慮癥的方法
? 對于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來說,身邊的一切似乎都能成為焦慮的來源,這難免讓人覺得想要克服它十分困難,可是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廣泛性焦慮癥并非不可戰勝。
? 1.堅定改變的決心
? 想要克服焦慮,堅定的決心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決心不僅兒童要有,家長同樣要有,只有向著共同的目標不斷前進,才有戰勝焦慮的可能。如果一直猶豫不決,或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焦慮就永遠會是揮之不去的噩夢。
? 2.挑戰固有的思維模式
? 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其焦慮往往來自頭腦中某些不切實際的想法。通過改變兒童的思維模式,可以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身邊的一切,這樣他們就會知道焦慮并不是時時處處存在的。
? 3.給孩子一段隨意焦慮的時間
? 在一天當中,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不要在睡覺前),讓孩子盡情地焦慮,他可以寫下自己擔心的所有事情,記錄下所有的焦慮。這個時間段過去之后,孩子就可以暫時放下焦慮,獲得一段寧靜、平和的時光。
? 4.肯定孩子的情緒
? 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往往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波動,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會出現偏差。如果能讓他們明白,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所有的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那么對他們重新認識自我會有很大的幫助。
? 5.接受有些事情無法掌控的事實
? 告訴孩子任何人都無法掌控所有的事情,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當一些事情超出控制范圍時,盡量不要理會,應學會接受眼前的事實,這樣會減少很多焦慮情緒。
? 6.接受不確定性
? 不確定性是未知事情的一個顯著特點,這恰恰也是未知事情的魅力所在。倘若所有的事情都按照既定的軌跡發展,那么生活就缺少了很多亮點和驚喜。讓兒童認識到“不確定性”是生活的組成部分,可能會減少他們的焦慮感。
? 7.盡量減少沖動
? 頭腦冷靜的時候都知道沖動不好,可是一旦沖動起來,往往會不管不顧,最后的結果就是傷人又傷己,這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焦慮。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在沖動之前試著冷靜幾秒鐘,這樣焦慮就會減少一些。
? 8.想象最糟糕的情況
? 告訴孩子在焦慮癥爆發的時候,不妨試著去想象最糟糕的情況。當最糟糕的情況都已經在預想之中的時候,其他的問題反而顯得不那么嚴重了,焦慮的癥狀自然也就會得到緩解。
? 9.越想逃避越去做
? 面對焦慮的情況,很多患有廣泛性焦慮癥的兒童的第一反應都是逃避。可是對于他們來說,幾乎沒有不讓他們感覺焦慮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幾乎無處可逃。而且,越是逃避,焦慮的情緒就會越多。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學會直面焦慮,越是想逃避的事情,就越要去做,這才是戰勝焦慮的不二法門。
? 實踐證明,上述每一種方法都能產生相應的效果。如果將各種方法綜合起來,并根據患病兒童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相信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心靈寄語
? 人生有兩出悲劇:一出是萬念俱灰,另一出是躊躇滿志。 — 蕭伯納
? 許多人都多少帶著一點絕望生活,少數人才經由絕望達成精神上的自我。— 克爾愷郭爾
? 未來有兩種前景:一種是畏畏縮縮的,一種是充滿理想的。上帝賦予人自由的意志,讓他可以自行選擇。您的未來就看您自己了。— 大仲馬
? 改變之旅:杞人憂天的冬冬
? 在冬冬看來,身邊的每一件事都讓他無法放心,這讓他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
? 冬冬之所以總覺得身邊的人對他心懷不滿,并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錯事或是得罪了什么人,而是這種想法一直都在他的腦海中,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壞事。這讓冬冬的精神變得高度緊張,他甚至覺得自己已經變得神經兮兮的了。冬冬對自己的狀態很不滿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害怕的想法,更無法理解自己的焦慮為什么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 一天,冬冬正走在上學的路上。突然間,他覺得天好像要塌下來,地好像要陷下去,于是,他拼命地跑回家里。媽媽看到他的樣子,急忙問他出了什么事。冬冬捂著腦袋,驚慌地對媽媽說出了自己的憂慮。
? 媽媽笑了笑,對冬冬說:“我給你講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好不好?”
? 冬冬疑感地說:“這是什么故事啊?好吧,講給我聽聽。”
? 媽媽講道:“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國家叫作杞國。杞國有個人總是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那樣自己就無處安身了,于是整天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另外一個人覺得他這樣下去不行,于是去開導他說:‘天只是氣體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有氣體。你每天都生活在空氣中,應該知道氣體始終都在,為什么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那個擔心天塌地陷的人說:‘就算天不會塌下來,你能保證日、月、星、辰不會掉下來嗎?’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不過是空氣中會發光的東西,就算掉下來了,也不會造成什么損害’。那個擔心天塌地陷的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了怎么辦呢?’開導他的人說:‘地只是堆積在一起的土塊而已,到處都是,你每天在地上跳躍、舞蹈,也沒見地有什么變化,這有什么好擔心的呢?’聽了這些話,那個擔心天塌地陷的杞國人才放下心來,終于不再‘杞人憂天’了。”
? 聽媽媽講完故事,冬冬眼中泛出了一些光芒,他說:“媽媽,這么說
? 我并不是第一個擔心天要塌、地要陷的人了?”
? 媽媽回道:“當然不是了,很早以前就有人擔心這種情況,可是天和地到現在不是還好好的?放心吧,不會出現你想象的那種情況的。”
? 這一下,冬冬的心情總算放松下來,他不再自己嚇唬自己了。
“當然,”媽媽摸著冬冬的頭說,“由于古代人的知識有限,所以故事中的很多見解是錯誤的,并沒有科學依據。我給你講這個故事,只是想告訴你多余的擔憂是沒有用的,希望你能認識到這一點。”冬冬看著媽媽,使勁地點了點頭。
? 從媽媽講的故事中,冬冬知道了自己的憂慮并非特例,這讓他對自己產生了認同感,這對于他認識自我、改變自我,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 心靈寄語
? 一切痛苦都能夠毀滅人,然而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消滅! — 拜倫
? 憂愁、顧慮和悲觀,可以使人得病;積極、愉快、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情緒,可以戰勝疾病,更可以使人強壯和長壽。— 巴甫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