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十年。李敖在2006年1月19日的鳳凰衛視《李敖有話說》里是這樣介紹他的讀書方法的: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尸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那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那背面有用怎么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后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存留。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尸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那分類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后,全部進入我的夾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分得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就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回想到自己看書的過程,看到精彩的部分,不免停下來回味一下。最原始的辦法,大家一定從小時候寫作文就開始都用過——就是把精彩的語句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里。自己的字跡熟悉,抄一遍加深了解固然是好,但如果按時間排列、未加分類的話,信息難免雜亂。
現在科技進步了,比起撕書摘抄的方式,我們可以對內容進行拍照、截圖,然后在云筆記里留檔,分門別類,貼上標簽。
更有拆書法——RIA:
R:劃出書中你受啟發的片段
I:重述知識,進一步理解
A1:描述于你自身的相關經驗
A2:怎么運用,下一步行動
當然A2是更適用于實用類而非歷史、哲學類的書籍。
“任何書里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里來。進入干什么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 需要這個資料,打開資料,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我要發表對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再把我的資料打開,兩個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換句話說,我這本書看完之后,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里。我的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的,基本上都是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李敖知道的那么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么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里看書,看完這本書還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由此可見,沒有靈感是出于“巧合”或者“天降”。
越是大師,背后更多的是技藝的磨練。
End.
我是金牛的牛牛
審計狗&ACCA培訓講師
三線城市的斜杠青年
此生三大樂事
英語·健身·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