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練字可以使人平靜,實在煩躁的時候,我會強迫自己坐下來用宣紙信箋寫幾個硬筆字。年前寫過白居易的“身閑心無事,白日為我長”這一首,知道是先生下半場的閑適詩,但沒記住詩名,詞也沒記全。查了很多資料,終于找到這首很有畫面感的《詠興五首.池上有小舟》。樂天的一生概括踐行了孟子的一句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只是上下半場的次序和孟先生的原話不同。所謂入世出世之說其實很無趣,我只是對樂天的籍貫感興趣。因為前些時候路過渭南,曾看到有宣傳三賢故里的大標語,這三賢張仁愿、白居易、寇準之中,唐名將張仁愿是下邽人似乎沒有爭議,按照籍貫說,曾祖一輩在哪長居,他就是哪兒的人。白居易曾祖從太原遷居同洲府韓城縣,又從韓城輾轉到下邽,很顯然白居易從其曾祖算是渭南人。下邽這地方我在地圖上找過,屬于渭南臨渭區,接近富平,現在的地名叫下吉鎮。他有一首詩說“忽似往年歸蔡渡,草風沙雨渭河邊”,還有一句“一朝歸渭上,心如不系舟”,這個渭上據考證在渭河邊的巴邑村,距離下吉鎮還有20公里,不過白先生一生在渭上呆過的時間最多不過四年。
白居易活了七十二歲,這七十二年他都在哪里度過?白居易祖父白湟在鞏縣做縣令,他這一支系就舉家遷往河南新鄭。白居易在新鄭出生,九歲前的童年記憶都留在了中原大地。九歲時,父親白季庚升任徐州副州長,他隨父母又遷往三百公里外的安徽宿州,一個河南口音的少年才俊在宿州、洛陽、長安等地逐漸長大。二十八歲白居易中進士,三十四歲任周至縣尉,三十五歲回長安,任翰林學士、左拾遺、戶曹參軍等職。唐張固《幽閑鼓吹》記載:白居易十八歲時拿著自己的《賦得古草原送別》到長安拜訪詩人顧況,顧況拿他的名字調侃:長安的米很貴,居住不容易啊。二十年后在長安做官的白居易應該可以居易,不至于天天朝九晚五,騎馬過三環、上繞城再走西潼高速跑上五六十公里回家,而渭上的居所當是留給母親住的鄉村別院。六年后,白母因觀花不慎落井,白居易那年四十一歲。按當時的禮俗,白居易離職丁憂,請三年喪假,就住在渭上的別墅。不過下邽并不是白居易的福地,而白母墜井也成為他兩年后遭貶江州司馬的莫須有詬病。白居易五十八歲定居洛陽后一直沒有離開過那里,死后葬于洛陽香山琵琶峰。下邽的白氏家族墓中,白居易的那座估計連衣冠冢都算不上。劉蘭芳《楊家將》里面的寇老西和白居易比,算是比較正宗的渭南人,他的祖先雖住太原,但后世遷移到了大荔,又從大荔到了下邽。老西是土生土長的渭南人不假,不過下邽的寇準墓就太假了。傳說老西因溜須事件與奸臣丁謂結怨遭貶,六十二歲客死海南雷州。據史書記載:宋仁宗天圣元年閏九月,故相寇準卒于雷州,詔許歸葬西京。宋代西京在今天的洛陽,所以河南的寇萊公墓有很多座,但不管哪一座是真的,渭南這一座都不會是真的,因為他是貶臣,沒有人會違背皇命。
白居易長安做官的幾年究竟住在哪里?帶著疑惑查閱有關資料,終于找到答案。他曾租住在大前期宰相關播荒蕪的私邸東亭。這個東亭位置在唐長樂坊,現今的西安交大院內。這兒環境不錯,北邊緊鄰興慶宮,南面可登樂游原。不過上班還是不近,當時唐憲宗他爹唐順宗住在興慶宮,白居易上班的地點是大明宮,等于繞二環半個圈,騎馬也得個把小時。有人說白居易在下邽住過十年,那是不可能的事。一個地方攀附某個故人,要么為了紀念他對當地的貢獻,要么是利用名人。前者是反哺和感恩,后者是蹭名和爭利。司馬遷出生在山西河津,魏晉以前沒有爭議,明清時有點雜音,近十來年開始吵吵,都是錢鬧騰的。客觀地講,名人的成長和家庭生活環境關系很大,所以最值得稱贊的還是白居易、寇準山西的老祖先,是他們給了后人優秀的基因。去過山西洪洞大槐樹,據說我的很多南陽老鄉,他們的先輩都遷于此處。丁氏的祖先丁公伋,是姜太公的兒子,原名姜伋,死后周康王謚號齊丁公伋。按這樣說丁氏祖籍應該在山東和豫北一帶。根據不同家譜,南陽丁姓大致可以分為三支:山東及魯豫交界的丁氏先民后代、明代從江西南昌遷入、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入。從哪兒來、是哪兒人其實不說明什么,即使家鄉有過什么名人也不代表我們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為了錢,生拉亂套、沽名吊利,壞了文化、亂了歷史,這才是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