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在買早餐的時候,早餐店的老板問我:你兒子現在周末開始讀書了嗎?要開始學一些英語了吧?現在很多小學入學考試都考英語的。
問這種問題,無意間就是在傳播一種“信號”:英語學得好,跟讀小學有關系。差點我也中過招。
確實有研究表示:6歲以前學第二外語的孩子,比6歲以后再學外語的記憶效果更佳。并且,6歲前的孩子可以同時接受6種不同語言的學習,但前提是環境和方法適當。
我們先看一下中國人母語的發音習慣:
南、北方人學習語言的不同弱勢點
南方人:前后鼻音搞不清楚
北方人:鼻音重、嘴巴長不大
·沿海城市(江蘇鹽城以南至海南島)
古漢語中“入聲”的習慣保留較完好
所謂“入聲”其實就是“喉音”,越往南保留越完整,而北方則相反
舉2個例子:
小溪(xi)第一聲??寧波話就變成了(qi)第三聲
俊(jun)第四聲??寧波話就變成了(zun)
研究發現:市區比郊區學生的語感天賦更好,天生語速較快、抑揚頓挫明顯。
·南京部分地區(以江寧為例)
n\l不分
·重慶地區
n\l不但不分,而且顛倒
·成都、武漢地區
n\l不分
·湖北、湖南、貴州、云南等陜西以南地區
有不同程度的韻母發聲問題
·福建、廣東地區
福建話和廣東話的“入聲”特征較為明顯,尤其在方言中可以感覺得到。
福建話是沒有“h”這個發音的
·青島、河北、黑龍江等東北城市
環境,不單純說家庭環境,也包括骨子里的東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很多東西不是換個地方住就完全能改善的。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于“方言對孩子語言發育的影響”
可以看到一些實例。
說完環境,我們說方法:
不同地區的孩子學說話,都不同程度受到方言影響。所以我一直覺得,小孩子學說話,一開始還是要學普通話。普通話說清楚了再說上海話或本地話,都無所謂。如果普通話還沒學清楚,家里一會兒上海話一會兒普通話,孩子當然腦子一片漿糊。
反過來,如果你強調讓孩子講上海話,或者在孩子面前總是說家鄉方言,孩子踏上社會能用方言跟所有人溝通嗎?不還是要說普通話嘛。
個人教訓:
1.0-6歲,母語是基礎。有了基礎再說提高。家里人不要總是聽風就是雨,說得媽媽們都沒了方向。
2.小孩子學說話,先學標準化的,再說創新式的。
3.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f/h不分,b/p不分,這些是常見孩子學說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在排除生理問題后,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4.發現孩子發音不準或口齒不清及時糾正,糾正的時候也要講究方法。
5.家長自己好好說話,忌兒語、忌網絡新詞。把孩子當成人一樣溝通。
6.漢語英語可以一起學,前提是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生語感好、或者家里能創造語境。
7.拼音這個東西,女孩子接受得普遍比男孩子早1年。教孩子拼音不要像“阿寶背書”那樣,也不要扔個點讀筆或ipad給孩子就完事了。得摸索你自己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教。
8. 教育電視臺已經播了:給孩子過早看手機看電視、孩子手一指就給他拿東西。是導致現在很多孩子開口晚、語言發育偏慢的重要原因。
9. 家里環境一定要和諧,避免“人多嘴雜干擾多”
關于孩子學說話,從會說到怎么說,也是一個父母要思考的問題。【牙牙學語】從“學說話”到“會說話”這是要靠孩子自己去摸索而非靠父母教出來的了。
學拼音的目的,是為了以后方便識字。并不是為了方便說話。學母語和學外語最根本區別的地方:
學母語的順序——聽力、發音、口語、詞匯、語法、寫作
傳統學外語的順序——發音、詞匯、語法、寫作、聽力、口語
現在,你應該明白孩子口齒不清、學外語吃力的原因在哪里了吧~~~
學說話、學外語,0-6歲的孩子也是苦。這里中文發音吐字還不清楚,家長們就已經急著把孩子送去讀英語、甚至還要安排學第二外語。
不得不同時學拼音和英語的時候,兩者混淆是常見現象。該怎么辦才好?
我們來看海外(尤其是北歐)和中國對于語言教育的共通點:
北歐——Phonics是教育主線
中國——背單詞是不變的真理
既然有共通點,就說明我們能找到方法不讓學中文和學英語混淆。
但目前國內對Phonics的認識還存在誤區:有些人認為Phonics只適合英語母語類國家;有些人認為Phonics就是背單詞的工具;有些人認為只靠Phonics規則就能解決英語學習中的所有問題。
簡單解釋一下Phonics的意思:
自主閱讀開始的有效工具、上連聽力下接閱讀。
個人感覺,用Phonics解決英語的詞匯記憶問題,和用漢語拼音解決中文的識字問題一樣。
有人說,漢語拼音沒用,因為后期的閱讀根本用不到它。但是如果從識字的角度,如果沒有漢語拼音,不認識的字要通過什么方法快速自學得到呢?一個一個字地教嗎?顯然,有了拼音就能把音和形聯系起來了。Phonics也是同樣的道理,一連串復雜的單詞變得有規律可循,大大提高了記憶和閱讀的效率。
因為英語是拼音文字,音和形的對應更直接,所以Phonics無疑是閱讀最有效的工具,但是也不能解決所有閱讀問題。就閱讀理解的問題而言,如果在自主閱讀前有很好的聽讀寄出,那么從聽力理解過渡到文字理解會很快。
如果之前聽力理解沒有基礎,也不能說Phonics就一定不能開始或者開始了也不會有效果。邏輯思維發展比較好的學生,運用Phonics的拼讀規律來記憶單詞會事半功倍。而如果要提高閱讀綜合能力,需要同步增加韻律節奏訓練、聽讀理解等多方面的內容。
說到這里,就要說到國際音標
先拋開國際音標僅僅是一種語音標注方式、英語國家母語不學這樣一個事實。單就其體系和效率來說,放棄全語言先學國際音標的結果,往往比先鼻子眼睛一把抓來學的,要好得多。
最后總結:
漢語、英語;
母語、第二外語;
語言之間其實有種息息相關的東西在,這個東西就是“音韻”
所以如果孩子中文口齒不清、用盡了各種招數無用的時候,不妨用“音樂”和“韻律”來給孩子調劑下,慢慢地發音會走上標準化軌道。
如果孩子對第二外語展現出非常大的興趣或者天生的語感,那么母語和外語一起教只不過是個誰先誰后的問題而已。
有一點,家長要牢記:別帶著你的主觀目的讓孩子去學外語,也不要因為孩子暫時性的口齒不清就病急亂投醫、指責孩子。一旦孩子心理焦慮和自卑感出現,就等著孩子身上更多的問題冒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