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憤,心求通而未得。
悱,口欲言而未能。
白話試譯
先生說:“不心憤求通,我不啟示他。不口悱難達,我不開導他。舉示以一隅,不把其余三隅自反自證,我不會再教他。”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似簡單,實則尺度掌握得極好,自能輕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憤不啟,必得自己是先想求通,先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別人再來助他。
就像周處,他年輕時,兇暴強悍,好爭斗,被鄉親們認為一大禍害。那時義興有三害,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最厲害的一害便是周處。有人勸說周處去殺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白額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里有時浮起、有時沉沒,周處與蛟龍一起浮沉了幾十里遠。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互相慶祝。
周處最終殺死了蛟龍上了岸。他聽說鄉里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云。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云,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云,并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提高修養??捎謸淖约耗隁q太大,最終不會有什么成就。陸云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早晨聽聞了圣賢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虛度此生了’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顯露呢?”周處聽后就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名忠臣。
周處便是在知道鄉里人慶賀自己之死的時候,憤了,心里后悔了,但卻不知道改正錯誤還來不來得及,這時候陸云的一番話便如“殺人須就咽喉上著刀”,花了最少了力氣,就成就了一位忠臣。
若是在周處并沒有悔改之心的時候,去勸說他,就算花再多的力氣,也收效甚微吧,最后怕也躲不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結局吧。
不悱不發,自己欲言而不能,不能,說明能力不足,但欲言,說明已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
從前,有個叫薛譚的年輕人,想學習唱歌,便找到了當時最有名的秦國歌唱家秦青,拜他為師。秦青看他很有天賦,便想將自己唱歌全部的本領教給他。誰知,薛譚驕傲自大,自以為是,才剛剛學了一首簡單的樂曲,就非常滿足了。他認為自己已經學得八九不離十了,便要告別老師,請求回家。
秦青對他非常失望,但也留不住他。無奈,只好到城外為他送行。當時,春江水暖,鴨子自由嬉戲,春花爛漫,樹木郁蔥。秦青深深地被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打著節拍引吭高歌了。那歌聲時而婉轉動聽,時而又悠揚高亢,仿佛天籟之音似的。薛譚從來沒有聽過老師的歌聲,他也不知不覺地被這美妙的聲音吸引了,癡癡的都要醉了。
一曲終了,過了好久,薛譚才反應過來。他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和老師的差距,馬上請求秦青原諒,要求回去繼續學習,秦青當然高興了啊。從此,薛譚再也沒有放棄,他孜孜不倦地學習唱歌,終于也成為了一位有名的歌唱家。
在薛譚欲唱而不能的時候,他才會有學習的動力,這時候,也是老師最省力卻最高效的時候。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講的是領悟力,亦是一個人學以致用的體現,“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b>學習是為了應用,若舉一隅便只學了一隅,說明他根本沒有好好去掌握,該教的已經教了,該學的也已經學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重復教一樣東西,對方怕是會以為你不愿教他信東西。但是這個知識沒有掌握,教新知識又有什么意義呢,那自然是“不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