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纏論與走勢漫談
老纏中說禪論壇曾經有人出過一個題目:一個硬幣有幾個面?
A:1個面???? B:2個面???? C:3個面???? D:無數個面
如果有人賞臉,看到這篇文字,請暫時不要看后面的解讀,先想一想自己會選擇哪個答案?理由是什么?
注意,這是一道思維訓練題,沒有正確錯誤之分,所以選擇哪個答案并不重要,重點在于你選擇這個答案的原因。
一般人把硬幣分為正、反兩面,或者叫字、花兩面,這種分法是把中間的邊沿看做分界線,雖然這條線有一定的寬度,但不單獨算做是一面。如果把中間帶齒的邊沿單獨算成一面,則硬幣變成了三面,此時的分界線就變成了邊沿的兩條棱。如果把邊沿和棱的分界去掉,將硬幣的表面看成是連續的一個整體,那答案就變成了一個面。如果把硬幣豎起來,邊沿放到一個平面慢慢滾動;或者將硬幣懸空,從三維立體的角度去觀察,每變換一個角度都算作一個不同的面,那答案就變成了無數個面。
前面說過,這道題沒有對錯之分,重點在于為什么這么選擇。不是因為選擇了什么樣的答案,才有了什么樣的理由,而是先有了評判標準和規則(以什么為分界線),才有了不同的答案。
將硬幣換成走勢,道理是一樣的。走勢怎么劃分,是依操作者自己制定的規則和分解條件不同而不同的。并沒有一個客觀的硬性的規定,使得走勢一定是什么樣子。或者說,走勢是客觀的,分析是主觀的。客觀的呈現會因主觀設定而異。
所以在那個帖子里,我的回答先給了一個新的選項E:以上全對。理由如上,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選擇之別。
給出一個新的選項,意義還不止如此,還在于跳出了題主給出的四個選項這個框架。有些時候,看似選擇某個答案是我們的自由,其實“只給出某一些選項”這一點本身就是一個思維陷阱,如果思維被框在了出題者給出的思路,那這個選擇的“自由”也不會是真正的自由。跳出限制,才會有海闊天空。
到這里當然不會結束,我還給出了另一個選項F:以上全錯。
不管理由是什么,分界線是什么,都是從“觀測者”也就是人的角度去看待的。如果從“硬幣”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呢?硬幣也沒上過學,它哪里知道這么多道理,只是自顧自的長成了那個樣子,你問它有幾個面,它甚至連面是什么都不知道。這個問題就成了偽問題。
從這個視角出發,很多纏論的東西就會有新的解讀。比如級別,級別也許是走勢固有的屬性,也許走勢并不存在級別這個東西。但對于操作者來說,級別卻是因人而異的,只看選擇的規則和分解條件而定。你的劃分跟我的劃分不同,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誰是正確?誰是錯誤?這次的正確能否保證下次還正確?這次的錯誤是否說明一切全錯?
但,盡管如此,操作者要想介入走勢,必然要有所選擇。規則或許不一致,卻離不開規則。即使心里明白這個道理,現實總要有個介入的角度吧。所以,也可以說數面無窮,選擇有“一”。只不過這個“一”跟前面的“一”,角度稍有不同了。
題主最終給出的答案是G:心若有幣,止觀其一;心若無幣,面之何存?
這個答案就有點禪的味道了。將心中的觀念視為硬幣,如果入市,則觀念長存,如果出市(比如一輩子不知股票為何物的買菜大媽),則觀念無存。買菜的大媽沒有入市的時候,走勢、買賣點、級別……這些東西跟相對論、量子理論(雖然大媽不一定不懂這些,市場中的人也不一定就懂這些)沒有任何區別,就像撒哈拉大沙漠沒與外界溝通過的人不知道雪的概念一樣。大媽入市,也未必去學過什么理論,很可能在買菜的時候聽路邊的人說了一句,回頭輸入代碼還輸錯了。大媽買入的依據在對市場有一些了解的股民眼里可能是極不牢靠的。但大媽不一定不賺錢,股民不一定不賠錢。更何況,誰知道在那些對市場了解更多的人眼里,普通股民的買入依據是不是跟大媽的依據一樣不靠譜呢?道理依然是上面的道理,但以出世之心觀之,屬于“不著相”的范疇了。
啰里啰嗦的廢話講完了,還是要回歸正題。這是一篇試圖對纏論的某些基礎概念進行梳理的文字,并不涉及具體走勢的分析與操作。
學習纏論這些年來,看多了網絡上某些人對纏論提出的質疑和反駁,甚至有人給出纏論無法解釋或者纏論自相矛盾的各種證據。但纏論的本質是基于三個客觀支點,由兩個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通過嚴格的邏輯推導得出的數理化理論。對實際走勢的不同看法和應用,并不能成為反對纏論的理由。要想真正駁倒纏論,必須要從根子上去理解纏論到底講了什么。
這一篇文字,就是基于這樣一個目的來寫的。可以看得出來,寫作的過程中處處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對錯與否不敢保證,只是記錄自己的一個心理路程。
下面正式開始:
據說,現在交易所的電腦已經達到了納秒級別,也就意味著,每一納秒可以撮合一筆交易。(大盤與個股不同,某些交易量比較小的股票,很可能長時間沒有成交。這里不區分大盤和個股,也不關心特殊情況,只做一般性分析。)先假定1納秒周期就是最低的交易級別。
交易,無非就是一買一賣。有人買,有人賣,在相同的價格下撮合成交。
如果從1納秒這個時間周期來看,是沒有K線這種東西的。所有的成交都是一個一個的點,每一次成交都是一個單獨存在。從本質來說,交易并不是連續的線,而是一個個單獨存在的點。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一個一個的點就在我們眼里出現了走勢的樣子。
按照時間順序,如果后面的成交點比前面的成交點價格依次提高,稱為上漲;依次降低,稱為下跌;依次持平,稱為盤整。由此,走勢的第一個固有屬性----走勢終完美(所有走勢,都能分解成趨勢和盤整兩類。注意,此時只有一個最低級別,所以還不存在“任何級別的”這個前提條件)----作為纏論的根基得以顯現。假設把連續三次持平稱為中樞,連續兩個以上的中樞不重疊稱為上漲,反之稱為下跌,只有一個中樞稱為盤整。整個纏論的雄偉大廈就此打下基礎。
如果走勢終完美可以這樣來看,作為走勢的兩大固有屬性的另一個----級別又是如何?是蘊藏在上述這兩個命名的過程了嗎?還是另一種強制性命名?
如果把“連續價格依次提高定義為上漲、依次降低定義為下跌、依次持平定義為盤整”,與“三次連續持平定義為中樞、依次兩個以上中樞互不重疊定義為趨勢、只有一個中樞為盤整”這兩個定義相比較,纏論關于級別的兩個公式“a1=F0(a0)?an+1=F1(an)”就可以呈現出來。但這兩個函數之間缺乏一個中間的連接,也即前一個定義作為a1并不能成為后一個定義的次級別。
如果將后一個定義設定為a1=F0(a0)這個初始函數,那么另一個函數an+1=F1(an)就無法體現,級別的遞歸就變成了另一種強制性命名。級別在什么地方開始顯露,至少在這個層面是無法得出一個結論的。
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理順,先不去管它。
由以上可見,走勢只是成交的點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投影,這個投影是由人的觀念來劃分的。如果沒有上下前后的觀念之分,走勢就不能展現,只剩下一個個的點;一旦人用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觀念對這些點進行分析,走勢就開始出現(頗有些波粒二象性的感覺)。
每個成交的點,都是某些交易者的行為撮合。有人愿意在這個點位買,有人愿意在這個點位賣,交易所的電腦只不過把這種意愿變成現實而已。而人的行為都會受到自身的貪婪和恐懼的牽引,沒有什么規律可以總結。在這一瞬間的買入意愿,會在下一個瞬間變成賣出意愿;今天的看空會變成明天的看多;沒操作的想要操作,操作過得想要改變;沒改變的一直不想改變;改變過的卻想反悔……也許每個人的行為都會辯解是理性的,都是有理由的。但每一種被宣稱的“理性”背后,都是瘋狂的人性。每一種試圖劃分人的行為的模式,就會有相反的模式存在,這種模式和反模式當做一組模式,還會有另一組反模式出現,由此無窮。這就使得每個人的所有行為和所有人的每個行為變得毫無規律可言。試圖去尋找背后的規律,總結出一套可以用來操作的理論,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人性的不可預測,決定了走勢的不可預測。每一個試圖預測走勢的想法,在市場中都是不可原諒的。
回到走勢本身,如果跳到5納秒這個時間周期去看走勢,那一個一個的點就變成了K線。K線就是把某一時間周期內的波動簡化成4個點位: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5納秒K線就是5個納秒的波動簡化成1根5納秒K線,日線就是把一天之內的波動簡化作一根日K線。在5納秒這個時間周期,1根K線內5個非連續的點只剩下4個。仔細觀察這根5納秒K線,可以模糊地知道這根K線內發生了什么,但絕不能清楚地描述那5個點的所有變化。
舉例來說,以3筆相同價位的成交作為中樞,一個1納秒級別的盤整可能只有5納秒的時間:3個連續的相同價位,前后兩個連接部分;一個1納秒趨勢卻可以持續很長時間,比如一個沒有價格重疊的1000納秒向上,接著3筆價格重疊構成中樞,再有2000納秒沒有價位重疊向上,再有3筆價格重疊,最后再來個1000納秒沒有價位重疊向上。理論上這個上漲趨勢是可以無限延續的,也許加上動力學的限制會使得這個無限變成有限,但在有限的范圍內依然可以取任意值。
以上述兩個例子,前者在5納秒時間周期上只有一根K線,后者在5納秒周期就有801根K線還多一個小尾巴。那么,在5納秒圖恐怕就無法將這兩個走勢類型完美區分開來。一根K線與801根K線在級別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如果再復雜一些,每一個1納秒級別的形態變化更多,那一根K線與5根K線、36根K線、108根K線、369根K線……都有可能是同一級別。但在5納秒這個時間周期上是無法精確分辨這些內在區別的。再擴大幾個時間單位,比如到秒這個時間周期,這種區別就大到無法估量了。
由此可得兩個結論:
第一,級別與時間周期無關。K線本身以及時間周期都是人為地以固定時間單位為標準,強行割裂走勢形成的結果,跟真實的級別無關。真實的級別只跟走勢自身的結構有關。也就是說,級別是一個結構單位,而不是時間單位。
第二,因為無法精確到真實的最低級別,所以使用任意周期(比如1分鐘)的K線作為最低級別的時候,級別已經無法精確化了。級別的本來面目早就在時間的割裂中變得面目全非,表現在某個時間周期上就只剩下一個很不牢靠的幻象。
一根年K線,內部可以是一年內的血風腥雨,但在這根年K線上只變現為:最高點、最低點、開盤價、收盤價這四個點,期間所有的生生死死都被這四個點位抹掉了。一根1分鐘K線,相對于1納秒級別來說也是如此。
反方向思考,1分鐘走勢類型組合成高一級別,也并不一定是5分鐘上顯現,也可能是7分鐘、4分鐘、8.2分鐘這樣的時間周期。更有可能,上一個走勢類型在3.8分鐘顯現,當下的走勢類型在7.6分鐘顯現,而下一個走勢類型又在15.9分鐘顯現……根本無法找到一個固定的時間周期來表現精確的級別。
在最開頭就以幻象作為基礎,那余下的還有什么意義?是不是一定要去追求最精確的那個“級別”呢?
纏論給出的答案是:太累,沒必要。因為“不可復制的走勢,卻毫無例外地復制著自同構性結構,而這自同構性結構的復制性是絕對的”(81課)。
這句話我還不能深刻理解。大概是說,自同構性結構的可復制性,使得即便不夠精確的起始點也可以復制出精確的級別?又或者是,具有可復制性的自同構性結構,在不能精確復制級別的情況下,依然具備自同構性?
我認為,最大的可能是:對于操作而言,根本沒有必要去追求精確的級別變化,有個幻象作為依據就足夠了。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一切皆為幻象,只能幻中取幻,以幻取利。
用纏師的原話說,“級別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過濾器” (2006-12-15)。而K線恰好也是這么一個過濾器。級別和K線的作用都是把走勢的波動過濾,去掉某些對操作者無意義的波動點,只保留某一小部分有意義的波動點。哪些是有意義的?哪些是無意義的?這就又回到最初那個硬幣話題,走勢是客觀的,分析是主觀的。選擇哪一部分要看操作者的規則和分界線。
選擇了K線和周期圖就要接受這種方式自身的限制。
再深入一點點,級別在哪個時間周期顯現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一個1分鐘構成的高一級別走勢類型,可能會在7分鐘或者4.3分鐘時間周期上才有精確的表現,但選擇一個5分鐘固定周期來看,忽略掉某些細節之后也能看個大概。選擇4分鐘也行,選擇6分鐘也可以,這期間的細節過濾不會影響對大局的分析和判斷。但選擇80分鐘這樣的時間周期來看,很顯然不合適,因為這個時間周期太大,忽略的波動細節太多,導致壓根無法觀察。
真正的級別名稱,要精確命名的話,稱為第一級別、第二級別、第三級別……會更好一些。或者叫做阿狗、阿貓、阿鼠級別;大壯、鐵錘、翠花級別也是可以的。
但為照顧大家的習慣,一般還是選擇1分鐘級別、5分鐘級別……這一類名稱,但必須要明確這只是方便性稱呼,不是級別的真實含義,否則只會造成混亂。選擇1分鐘、4分鐘、15分鐘、60分鐘……這樣的時間周期,也完全一樣。級別并不會因為選擇不同時間周期而有所差異,只是觀察精度不同。
當然,選擇在1分鐘圖上用遞歸的方式尋找各級別的精確分解點要比直接看5分鐘圖來的精確,但這個1分鐘圖表相對于1納秒時間周期圖來說,本身就是一個不精確的大概了。以此類推,每種選擇其實只是選擇的精確度不同而已,并不存在某種精確度就是最終的精確度。
這大概才是顯微鏡的真正含義了吧。走勢的自相似性,纏師也只是說相似而已,不是相同。再高倍數的顯微鏡,也看不到最低級別的真實走勢。即便真能深入到那個最低級別,也會使計算量急速膨大,得不償失,依然是“太累,沒必要”。
精確度本身就是個因人而異的東西,選擇何種精確度,要看每個人的承受程度。有些人可能日線圖上的精確度就足夠了,有些人可能到分時、閃電圖上都嫌不夠。各自的喜好,決定了個人的風格。
一個好消息是,對個股而言,可能這個精確度的偏差沒有上面說的那么大,尤其是成交量小的股票,其成交次數可能遠遠到不了納秒這個層面,一分鐘周期圖也就沒有上面說的那么粗糙了。
繼續考察這個最低級別的另一些東西。
根據交易所的規定,交易價格只精確到某元某角某分。出現多少厘的,是針對交易費用產生的一個計算問題,實際依然按照分來計算。
假設走勢的時間與價格是一一對應且連續進行,成交的時空關系就是均勻分布沒有變化的。比如連續向上將永遠是沿著1分錢/納秒的速率上升,向下將永遠是沿著1分錢/納秒的速率下降。此時考察背馳就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力度永遠是一致的。
但人性的瘋狂,使得人的行為不會如此均勻進行。當時間和價格的變化開始分離,很多新的事物就出現了。
先假設價格是逐一上漲的,但時間不再連續,某些時間點并沒有成交,顯示空白,這在流動性很差的股票中很常見。此時的速率就不再是1了,力度的表現成了一條曲線。
如果時間上恒定,每一秒都有成交,但成交的價格不是以分為單位穩定上漲,其間在價格上就有空白出現。速率也不再是1,同樣表現為曲線。如果某一瞬間價格的跳躍度比較大,其后的價格沒有返回原來的波動范圍,跳空就出現了。
以上兩種情況,觀察走勢的曲線,就會有“力度”這個東西的影子了。它表現為走勢前后連接的斜率或走勢的形態是否連續順暢,不過,這只是最簡單的一種圖形。
如果時間恒定,價格不那么穩定,表現為上下亂蹦的話,走勢開始復雜起來。
實際走勢是以上幾種不同狀態的組合,隨著時間的延長,變化更為復雜,已經不是簡單的圖形能直觀展現的了。但依然可以得出幾個簡單的結論。
第一,跳空的級別確定了,就是最低這個時間周期的級別。因為在這個1納秒(假定的最低時間級別)上,每次成交都表現為一個點,點與點之間的關系是統一且連續的,不存在級別之分,跳空只是其中之一,并不具備特殊性。但在力度上,跳空因為價格的變動幅度比較大,顯然比均勻分布的地方力度更大。
第二,某種程度上,某個走勢段的力度在表現形式上可以用斜率這樣的東西來表示,但斜率并不是力度的本質。MACD只是對K線進行計算處理的結果,而K線則是對走勢波動的簡化處理,所以MACD也不是力度的本質。斜率和MACD這樣的指標只能是一種輔助判斷方法,并且存在失效的可能。
力度的本質是時間與空間(價格)分布的點的集合(下面的圖只是一個直觀的感受,實際走勢還要再復雜無數倍)。
所以背馳的定義和證明還真如纏師所說的要用測度論這個東西了。
出于好奇,寫到這里我又去查了一下測度論,不出任何意外地依然看不懂。但有幾個東西引起了我的注意。
測度論分為概率論的測度論和勒貝格測度。很顯然,纏論不講概率,而勒貝格測度的定義(賦予歐幾里得空間的子集一個長度、面積、或者體積的標準方法)更符合纏師關于走勢即幾何的表達。而且走勢是時空二維分布,巴拿赫-塔斯基悖論也就不存在了(特別聲明:我并不知道我到底在說什么,又代表了什么意義)。
另外,力度是實時的。這一瞬間的力度很大,不代表接下來的力度也很大;這一瞬間的力度變小,也不代表下一瞬間的力度會隨之衰減……力度這個東西,依然是人的行為的表現,依然會因為人性的瘋狂而瘋狂。
結合前面相關的結論得出:走勢在形態(價格上下亂蹦)和力度(實時變化無規律)上都是不可預測的。
最后,這里還出現了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在這個最低級別上,走勢的轉折依然可以分為背馳和不背馳兩種。這就意味著,在這個最低級別上,背馳不是必須的。
假如一家公司新上市,在最初的走勢出現了一個1納秒(最低級別)的下跌趨勢,沒有背馳就轉折向上,直接跳空越過開盤價,開始一個上漲趨勢。這兩個走勢之間的轉折就不存在背馳。如果這個上漲趨勢也沒有背馳就再次轉折,在新的走勢沒有出現背馳轉折之前,背馳還是不存在。理論上來講,這種沒有背馳的狀態可以持續到某個較大的、能夠被操作者觀察到的級別后依然存在。
盡管很早之前就意識到這一點,寫作這篇文字依然嚇了一跳。因為這決定了纏論的一條定理會失效。
纏中說禪升跌完備性定理: 市場中的任何向上與下跌,都必然從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開始以及結束。換言之,市場走勢完全由這樣的線段構成,線段的端點是某級別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21 課)
這一定理,意味著走勢的任意波動的起始點和結束點,都是某一級別的背馳。也就是說,所有的轉折點都必須是某一級別的背馳點。
但上述的論證,表明在理論上是可以存在某些不是背馳的轉折點的。
某級別走勢的轉折完全可以在該級別以下所有級別都沒有背馳的情況下出現。也即:轉折除了本級別背馳引發轉折、小級別背馳引發大級別轉折這兩種情況之外,還存在一個沒有本級別以下任何級別背馳就轉折的分類。
盡管這個定理的失效并不會對纏論基礎的推理和邏輯造成完全的破壞性影響,但對于纏論一向引以自傲的“完備性”、“邏輯性”這一類標簽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纏論所謂的“數理化”也就沒那么硬氣了。
這樣繼續細細想下去,很多纏論的其它定理定律也就都很危險了,比如:
纏中說禪精確大轉折點尋找程序定理:某大級別的轉折點,可以通過不同級別背馳段的逐級收縮范圍而確定。(27課)
纏中說禪趨勢轉折定律: 任何級別的上漲轉折都是由某級別的第一類賣點構成;任何級別的下跌轉折都是由某級別的第一類買點構成。(17 課)
再延伸一下,可以出現沒有背馳的轉折點,那某些關于買賣點的定理定律也不穩固了,比如:
纏中說禪買賣點定律一:任何級別的第二類買賣點都由次級別相應走勢的第一類買點構成。(14 課)
纏中說禪買賣點級別定理:大級別的買賣點必然是次級別以下某一級別的買賣點。(35 課)
諸如此類等等。
這個問題,我猜----注意,我說了是“猜”----可以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解決:
纏論的“第一類買賣點”其實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理論上的推導過程中的一類買賣點,指的是走勢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一般是指背馳點,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非背馳點。第二個含義是操作上的一類買賣點,因為沒有背馳當下無法指導操作,所以只能去操作有背馳的一類買賣點,也就是第一種含義中的某些特定部分。二三類買賣點同理。
但纏師在行文中,這兩個含義是混著來說的,并沒有時時刻刻分得那么清楚。什么時候用的是第一種,什么時候用的是第二種,要看具體的語境和使用范圍來定。比如,在小轉大這個概念提出之前,走勢的轉折點等同于背馳點。所有基于這一點的定理定律都是默認這個前提條件的。小轉大這個概念提出之后,小轉大所謂沒有一類買賣點,指的是沒有第二種可以指導操作的一類買賣點。
這個猜測還可以用于其它方面。比如,一個任意級別的背馳點,在小級別當下可以是沒有背馳、無法確認的,但有了后續的走勢之后,也可以返回頭去確認那個本級別的背馳點的。這樣,原文中很多無法區間套下去并當下確認的買賣點就能夠得到解釋。
回到那個嚇人一跳的纏中說禪升跌完備性定理: 市場中的任何向上與下跌,都必然從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開始以及結束。換言之,市場走勢完全由這樣的線段構成,線段的端點是某級別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21課)這個定理中的買賣點很顯然就是指第一種:走勢的轉折點了。
由此,轉折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本級別背馳,且本級別以下級別所有級別都背馳(區間套)引發轉折;
第二類,本級別背馳,本級別以下級別都不背馳(非區間套背馳)引發轉折;
第三類,本級別不背馳,但本級別以下某級別小級別背馳(小轉大)引發本級別轉折;
第四類,本級別及本級別以下級別都沒有背馳的轉折。
因為走勢不可預測,某些時候,轉折點是無法被觀察與操作的。理論上的某些疑似漏洞并不影響操作,因為操作必然建立在可被觀察的基礎之上,背馳的重要性并沒有降低,買賣點依然是買賣點。可操作的都是買賣點,但不是所有買賣點都可以操作。
纏師說,買點不一定是個點,也可以是個區間。有可能理論上的來源之一就在于這個不夠完美區間套的背馳點。
很多時候有人會拿一張走勢圖出來問我:中間最肥的那一大段你能不能當下吃到?我只好搖搖頭:水平不夠,做不到。有些錢,或者說市場中的大部分錢----也就是走勢的大部分波動----都是吃不到的。只吃那些能吃到的,已經很了不起了。
纏師說,設計一個程序,將所有投資對象進行分類,只搞那些能搞的,這是投資的第一原則。(9課)這個第一原則并不是說把走勢分成能賺錢的和不能賺錢的,然后只搞能賺錢的。而是把走勢分成符合操作規則的和不符合規則的,然后只搞符合規則的。
一個理論本身可以是完備的,無瑕疵的。這個理論是一個整體,就像人是一個整體一樣,這個整體的每一個部分心肝脾胃腎各有各的功用,同時各部分必須依賴于整體才能發揮各自的功用。
要想把這個整體的理論,傳授給別人或寫給人看,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將整體拿出來的,必須要把整體切成小塊,然后讓人看每一小塊什么樣子,各自都有什么用處,在完整的整體中是怎樣的存在,跟其它小塊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
但是,把這些小塊的部分機械地組合到一起,也不一定會發生作用,就像弄點心肝脾胃腎組合在一起,也不是一個大活人一樣。
從認識到“懶人路線圖”的缺陷開始,我就一直認為纏師絕不是一個好的幼兒園老師,很可能高估了后來的學習理論者的智商。這個纏論在TA的心里肯定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講述時,在TA的認知里一個很簡單很明顯的東西,在后來人眼里都可能是個巨大的障礙。
纏論本沒有坑,學習者心里有坑,纏論也就處處是坑。
貌似這個問題并沒有最終解決,但心可以放回一半到肚子里,暫且掩耳盜鈴,看看后面還會發生什么。
前文說過,K線和級別都是走勢的過濾器,將無意義的波動過濾掉,剩下那些有意義的波動點位。一根可以觀察并操作的K線(比如1分鐘),內部是無法觀察的驚濤駭浪。交易軟件的誤差范圍之內就存在這大量走勢的轉折。
結合纏中說禪升跌完備性定理: 市場中的任何向上與下跌,都必然從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開始以及結束。換言之,市場走勢完全由這樣的線段構成,線段的端點是某級別三類纏中說禪買賣點中的某一類。(21 課)
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在可觀察的級別上,任何波動的起始點和結束點都是某一級別的買賣點。再進一步,在任何走勢的任意當下,都處在某個可觀察或不可觀察的買賣點。在當下的任意點位,走勢都在發生轉折,問題只在于這個轉折是否可以被觀察和被操作。
纏師曾經用過中樞星球的比喻:把這種看法推廣到所有的走勢中,那么任何的走勢圖,其實就是一些級別大小不同的中樞,把這些看成不同的星球。(33課)把走勢的中樞看做一個個的星球,走勢就變成了一片星云圖。
在這里,可以用另一個類似的說法:走勢就是一個個連續的買賣點,只不過這些買賣點分屬于不同級別,唯一的問題在于這些買賣點是否可被觀察和操作。甚至可以說,在不精確的級別和不精確的K線前提條件下,當下任意點位,都同時處在買點和賣點共存的狀態(量子理論?薛定諤的貓?),因為小級別的生死轉折在可觀察級別看不到。
這樣來看,走勢就不再是一段段的K線,而是成了一個個不同級別買賣點的集合。
操作,就從一個單純的判斷題變成了一個選擇題。
在任意走勢中,通過任意理論(比如拋硬幣或其它什么理論)得出的操作依據,都對應著某個級別的轉折點。換言之,不使用任何理論,隨意買入都會買在一個轉折點,其后都有必然的盈利空間。這個盈利空間的大小和持續時間取決于后續走勢的延續和演化。而因為人的反應速度和操作速度是有極限的,在任意點位買入,卻不一定有足夠的時間在必然的盈利空間里退出。(纏論不廢一法?)
纏論有別于其它理論的特點在于:在一個可觀察、可操作級別的背馳之后,必然有足夠的操作時間和足夠的盈利空間。
而對于背馳(是否符合背馳的條件、背馳的級別、背馳在大級別走勢的位置等)以及背馳所處的環境(大盤對個股的影響、基本面、消息、政策等)的判斷,就是考驗功力的地方,人與人之間也就有了初步比較的可能,也就有了贏家和輸家的轉化。
所以,用任何理論都可以賺錢,也都可以賠錢。這跟理論本身沒有太大關系。股票,最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和搏殺,而不是理論的對錯。纏論有自身的優勢,其它理論也有獨特的長處。這些優勢和長處并不足以使學習、使用該理論的人能夠戰勝其他人,卻可以通過努力戰勝過去的自己,從而使自己從輸家這個陣營向贏家這個陣營邁出一步。(纏論不立一法?)
關于背馳與轉折的關系,已經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說明,就不再重復了。
纏師經常說,“賣點和買點是一樣的,反過來就是”。這句話指的就是在任意波動的兩個端點,都是某級別的買賣點,都具有相同的性質。
但這里的買點和賣點是相對于走勢來說的,是站在走勢的視角去看走勢波動的兩端具備相同的性質,然后依據位置的不同將其命名為買點和賣點。
一旦操作者介入,走勢自有屬性的買點和賣點,就變成了買入和賣出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與前面的買賣點就出現了區別。
“買和賣,是不對等的,相應的策略也是不一樣的,為什么?因為買賣的前后狀態是不同構的。”(55課)
對操作者來說,交易是有個先后順序的。在沒有買入之前,手里是錢,買入之后錢變成股票,然后才是賣出,手里又剩下錢。這個“錢----股票----錢”的過程中,第一個“錢----股票”的變化是先于后一個 “股票----錢”的變化存在的,沒有前面的步驟,就不會有后面的步驟。
對于做空的市場,將買入和賣出換成介入和退出,或者其它什么詞匯是一樣的。
纏論的買點買,指的是買入之前,對應的是一個操作級別的背馳,這個背馳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的。所以,買入之前是一個走勢收斂的結果,也就是走勢必須是一個逐級順次區間套的收斂過程,在收斂到最后的極限的點位就是背馳點,也就是買入點。而還沒有達到那個收斂的極限之前,這個背馳點是隨時可以破壞。
這意味著“等一個背馳”這樣的事情,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一個小級別的延伸使得在背馳之前的瞬間變得不背馳,收斂到極限之前的所有過程被破壞,前面的等待全部變成了無用功;背馳段的某個時間段突發某種狀況,使得其后走勢發生巨大變化,所等的那個背馳就無影無蹤。也就是說,在背馳段延伸的當下,未來背馳發生和不發生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如果你心存“等待”這樣的想法,很容易變得焦急。就像約會時提前到的那個,會比遲到的那個在時間的感覺上要慢一樣,等人的總會心有不安,惱怒異常。
這樣在“等待”背馳的過程中,操作就會因為心理的變化而變形,在背馳還沒出現之前就心焦氣躁,背馳出現的時候卻猶豫不決。買入的很多失誤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出現了。
然而不看不等也不行,心猿意馬東張西望,背馳發生的時候你在做其它事情,這個背馳就無法操作了。
然而明白了背馳不是等來的這一點之后,再去“等”,跟前面的“等”就不一樣了。
一個春暖花開、溫度適宜的周末,你在廣場等你的戀人,此時你的心里只有那個TA來還是不來,廣場的所有景色都與你無關。如果TA到了約定的時間沒有到,你的心里就會焦急不安,這種不安會隨著時間的延長愈發嚴重,直到讓你無法繼續等待下去,采取其它舉動。
如果你知道這個廣場時常有美女帥哥出沒,周末單純閑著沒事,找個地方閑坐等美女帥哥出現,你會發現廣場上人來人往中有許多以前你不曾注意的景象。一個你喜歡類型的美女帥哥出現,你會好好欣賞一番。看到一個背影也是極好的,不出現也沒關系,并不影響你在廣場繼續守候。
進入背馳段之后,在背馳那個點沒有出現之前,任何試圖提前判斷的動作和意圖都沒有意義,在背馳出現之后,走勢隨時都可能再次轉折,所有動作都失去了意義。只有那個點出現的那一時刻,剛剛好。
背馳就是這片不確定的海洋之中唯一可以確定的救生艇,它不總是出現,但它必定會出現,沒有人可以預測它什么時候出現,出現之時一定要抓住它。
這就是纏論的當下。沒有了“等待”這個概念,就只剩下“看”和“干”。
買入之前是個收斂的過程,最后收斂到一個點,但從這個點買入后,事情又發生了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買入錯誤。
買入之后首先要面對兩個問題:對背馳的判斷是否準確、以及買入的是否是個“真正的”轉折點。前一個問題與個人技術的精確度有關,第二個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背馳與轉折》。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不是買入的那個當下可以確認的。如果你確定當下的買入點不是轉折點,或者你確定自己買的背馳點不正確(除非特殊情況,比如主動戴套、大資金買不到足夠的籌碼等等),你也不會買。只有等到后續走勢走出來你才能去“后驗”式地確認買入是否正確。
最簡單的方法是買入后繼續下跌,跌破你認為的轉折點,意味著背馳失敗;買入后連續3個次級別走勢類型沒有返回下跌趨勢的最后一個中樞,意味著轉折失敗。再比如買入后第一個次級別走勢類型沒有回到中樞波動區間,視為力度不足;第二個次級別走勢類型跌破第一個走勢類型的低點,視為背馳失敗等等。這些規則和方法是可以因人而異的,操作上也會因為規則的不同有所區別。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須要遵守這些規則。
因為買入失敗,所以需要后續的賣出來糾正這個錯誤。賣出其實不是賣出,是對買入這個錯誤的糾偏。止損就是屬于這個范疇。
絕大多數的虧錢,本質上不是買入錯誤造成的,而是發現買入錯誤后不肯承認錯誤,幻想著市場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或者讓你的錯誤變成成功。在這個過程中,就是人的貪婪和恐懼變成了自己行為的主導者,最終貪婪者會被貪婪吞噬,恐懼者會被恐懼打敗。
必須要樹立的一個觀念是:這一次的操作跟下一次的操作無關。這一次買入錯誤就是錯誤,必須要由賣出來糾正。賣出后又漲,屬于另一次交易,能不能再次上車,是下一次買入的事情,跟這一次的錯誤買入沒有絲毫關系。
既然買入錯誤,那這個買入就跟“買點”毫無關系,賣出只是糾正這個錯誤,也不會對應一個“賣點”。買入和賣出只是操作者的兩個自身動作,跟走勢無關了。
至于是立馬就走還是等一個回抽,是不是可以利用小級別買賣點來減少損失,這屬于方法的細節問題,都不能違背大的原則。
第二類,買入后走出一個同級別的上漲趨勢。
這是最好的、也是最簡單的分類情況。上漲趨勢背馳后分別出現一、二、三類買賣點,按照賣點賣出即可。此時買入和賣出都分別對應同級別的買點和賣點。這也是唯一一種可以當下精確到最后的點位的一種,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就是發生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只能發生在這種情況之下,其余情況都是運氣。
第三類,買入后走出除同級別上漲趨勢之外的更復雜的其它走勢。
買入的那一刻,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如何演化。走出第二種理想的狀態是運氣好,大盤強勢或個股強勢都只是增加出現這個分類的概率,但概率永遠不應該成為操作的依據,且在這個同級別上漲未完成之前不能預測這種分類一定出現。
第三類才應該是最大概率,其復雜程度也遠超前兩類。
前面已經分析過,一個波動的高低點對應的完全可以是任意級別的買賣點。比如一個30分鐘級別的買點,其后波動的高點可以在某個觀察不到(一分鐘以下級別)的賣點悄然結束。
也就是說,一個可以買入的低點,未必一定對應可以操作的本級別高點。所以,前面的第二種分類只能算是這第三類里的一個特例,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一樣。
一買之后,必然會出現一個中樞。出現一個中樞之后,這個有下跌趨勢轉折后的走勢類型隨時都可以終結,當然也可以不終結。在最后的高點出現之前,其間的演化就是纏論最復雜也是最高深、最考驗技術的地方。
但有一個能夠保證的地方,最差的情況就是在這個中樞出現后沒有一賣,可能會出二賣(小轉大);即使沒有一二類賣點,直接向下破掉中樞,也總會有一個該中樞三賣的存在。雖然此時會虧錢,但前面的一買跟這個三賣依然是同級別的買賣點。前面沒有確鑿的邊界條件保證賣出時,這個三賣就是最后的底線。
可能這才是纏師說什么級別買就什么級別賣的原因吧。
理論上的買賣點,指的是走勢波動的高低點。但實際上,操作的時候是買入和賣出的高低點。這兩種高低點并一定會一致。將買入的點位和賣出的點位連成一條線,買入點位高于賣出點位是一種正常現象。也就是說,虧錢應該視為操作中的一種正常情況。明白這一點,就不會因為一時的盈利波動而破壞規則。
把前面三種分類合在一起,就會發現,所謂的買點買、賣點賣其實是個很不靠譜的事情。買入的時候不能當下確認一定正確,即便正確也不能保證后面會有一個穩定的賣出。買入變成了一個孤零零的獨立存在,賣出變成了靠天吃飯。
纏論最偉大的地方,就是通過最基礎的幾個概念,通過數理化的邏輯推導,將所有走勢的演變可能性全部囊括其中,也就是常說的“完全分類”。因為走勢的不可預測性,當下的無法確認,所以纏論往往被視為“馬后炮”。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說法也是對的。
投機市場就是人與人的搏殺,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危機,沒有什么理論和方法可以保證一定盈利。如果有,這個市場就完蛋了。在這個不確定之海的狂風暴雨中,纏論找到了三類買賣點這一處相對安全的港灣。風險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盡管三類買賣點不是操作者的“圣杯”----在這個人吃人的市場也不會存在這種東西----卻是操作者唯一可以依賴的東西。“就是因為這是市場風浪中唯一安全的港灣,港灣有時候也會有臺風,但不能因為有時候有臺風就不要港灣了”(13課)。
走勢的具體演化過程,暫時不提,可以與纏論的邏輯推導過程放到一起研究。否則這篇文字沒完沒了。
有一點必須要提醒的是,纏論最難的其實不是理論的理解,而是思維的轉變(參考《背馳與轉折》一文)。
在走勢演化過程中,如何破除“決定論”和“隨機論”?無法預測未來的當下,如何處理與操作?
纏論的應對方法是:不同的視角導致的不同分解組合。比如:中樞和走勢類型兩種觀察走勢的方法、同級別分解和非同級別分解等等。
試舉一例:中樞升級(擴展與擴張是一回事,都是指中樞升級)。
經常遇到有人問:這張圖里面中樞升級了嗎?升級后的中樞不夠9段,怎么劃分中樞區間?
這就是一個視角固化的問題。
走勢中樞的延伸與不斷產生新的走勢中樞并相應圍繞波動互不重疊而形成趨勢,在這兩種情況下,一定不可能形成更大級別的走勢中樞。而要形成一個更大級別的走勢中樞,必然要采取第三種的方式,就是圍繞新的同級別走勢中樞產生后的波動與圍繞前中樞的某個波動區間產生重疊。(20課)
中樞升級,就是使用中樞這種方法去觀察走勢。從中樞的視角看,中樞A與中樞B波動區間有重疊,級別就升級了。這里的升級指的是中樞A由原來的某個級別----假設5分鐘級別----經過后面的演化,升級成為了30分鐘級別的中樞。重點:升級的是原來的中樞A的級別,沒有走勢類型的概念。從原級別角度去看的兩個中樞A和B,在升級后的角度就不存在了。
在這里,是不考慮其內部的三段次級別走勢類型的,只考慮中樞自身的運動方式。如果要尋找升級后的中樞內部由哪三段構成,就要切換到走勢類型視角。畢竟,“某級別走勢類型中,被至少三個連續次級別走勢類型所重疊的部分,稱為纏中說禪走勢中樞。”(17課),中樞的定義就是從次級別出發的走勢類型視角。
另外,從中樞的角度出發,要出現中樞B,原來的中樞A就必須先破壞。原中樞A的破壞,必然要出現3買賣點。而實際走勢中,總會有一個新的分解組合方式,使得中樞B或連接段中出現這個三買賣點。所以,上圖的示意圖是不成立的,哪怕中間的連接段是跳空。
所以,下圖才是標準的中樞升級示意圖形:
考察這個中樞內部結構,采用的是走勢類型視角,也就是根據中樞的定義來規劃其內部的次級別結構。由此,這個升級后的中樞可以劃分出三段有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示意圖如下:
理論的推導與實際圖形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邏輯推導過程是對實際走勢的理想化處理。
纏師說,走勢是幾何的,卻從來沒說過幾何就是走勢的。畫線畫得再漂亮,對分析走勢和指導操作也沒有多大作用,否則幾何老師將是這個世界最富有的人。
畫線只應該在三種情況下出現:第一種是單純地輔助理解理論和邏輯推導,就像本文涉及的幾個圖形。此時與實際走勢無關,只考慮理想化處理之后的走勢形態之間的關系。第二種是剛開始接觸實際走勢,畫線輔助尋找操作規則的邊界條件,比如畫筆畫線段就是如此。但這兩種都是剛剛接觸纏論,還沒有對走勢形成直觀感受之前的基礎訓練,也僅僅是基礎訓練而已。離不開畫線,就永遠離不開這個基礎訓練階段。第三種是與人討論是輔助表達自己的意見,但這種畫圖應該盡可能表達出各種分解組合的不同含義。單純畫線會掉入思維固化的大坑。
再進一步,另一個被廣泛討論的話題:一個趨勢完成后連續三段次級別走勢類型返回中樞,此時大級別中樞是否升級?此時的中樞升級是否等于大級別中樞形成?
從中樞的角度,原來趨勢的最后一個中樞就升級了,這就是為什么纏師說一回拉最后一個中樞原趨勢就必然結束的理由。但從走勢類型的角度,大級別中樞還未形成,還要等后續的走勢繼續演化。這就是為什么趨勢+盤整中,盤整的級別必須必趨勢大的原因。
甚至于在中樞這個視角內部,也可以繼續細分成新的不同視角。比如中樞的延伸與破壞,指的是從走勢類型視角去考察次級別走勢類型圍繞本級別中樞的運動。中樞的新生、延續和升級,則是從中樞視角考察本級別中樞自身的演化。這兩者之間是有微妙的差別的。
這只是對纏論邏輯推導過程中一個最簡單的概念進行不同視角的分析,實際操作中還要加入同級別分解與不同級別分解等數種不同的視角對走勢進行多重分析。這種不同視角下的不同分解組合,使得當下不可預測的走勢,呈現出無數種不同的可能性。這些不同的可能性之間,在當下沒有對錯之分,只看哪種分解組合更容易指導操作。所有的可能性加起來就是對后續走勢的完全分類。只有在走勢繼續演化,并把其中某種可能性變為現實存在之后,其它的可能性才會消失。與此同時,新的可能性也在演化中不斷涌現。
在這些可能性之間如何根據個人的規則進行當下取舍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所謂九重乾坤大挪移,就是指在不斷出現和消失的可能性之間游走的功力。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同的分解組合這種東西,才是纏論真正的“屠龍刀”。
走勢從來沒有完美過,也一直都是完美的,。完美與不完美交錯鑲嵌,互為映射。
在任何一個走勢的當下,無論前面是盤整還是趨勢,都有一個兩難的問題:究竟是繼續延續還是改變。例如,原來是在一個趨勢中,該趨勢是否延續還是改變成相反的趨勢或盤整,這樣的問題在當下的層次上永遠是“不患”的,無位次的。任何宣稱自己能解決這個兩難問題的,就如同在地球上宣稱自己不受地球引力影響一樣無效,這是任何面對技術圖形的人都必須時刻牢記的。但這個兩難的“不患“,在“所有級別的走勢都能分解成趨勢與盤整”的“不患”下,又成了其“患”,就因此可以位次(該問題的理解,可以參考本ID關于《論語》相關章節的解釋)。正因為當下的走勢是兩難的,也就是在不完美到完美的動態過程中,這就構成了其“不患”而位次的基礎。“走勢終完美”,而走勢“不患”地可以分解成趨勢與盤整,換言之,“趨勢終完美,盤整也終完美”。(17課)
這個“靜態”到“動態”的轉化,是纏論有別于其它理論的根本。試圖尋找一個套子(比如畫線),都是試圖將走勢固化成某種模式。但實際走勢沒有模式,只有各種規則和邊界條件交織在一起的當下轉化。如何在各種轉化中自由出入,才是纏論應該追求的目標。
在能夠真正做到用不同視角同時考察走勢的時候,原有的某些概念也變得模糊起來。
比如趨勢與盤整。
趨勢可以是盤整的一部分,也可以分解成不同的盤整;盤整可以是盤整,也可以是同級別趨勢的一個中樞。在當下沒有什么是一定的,也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趨勢與盤整都只不過是利用人為的規則對走勢的一種劃分。就如一開始提到的硬幣,有多少個“面”,不是硬幣決定的,是由觀測者的規則和邊界條件決定的。
趨勢和盤整就變成了規則和邊界條件的向外展示的幻象。當趨勢和盤整的概念也被抹掉之后,還剩下什么?
這篇文字寫到現在,有一個東西除了在一開始略微談及之后,從來沒有敢去碰過,那就是“中樞”。
在開始提到中樞的時候,我用了“假設”和“如果”這兩個詞。走勢可以依照價格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分成上、下、橫三種,走勢終完美就是一個現實存在。但中樞的提出卻沒有任何根據,只能是一個人為的規定,所以索性取巧離得遠遠的。現在兜兜轉轉,繞了好大一圈,卻又回到了這個概念上來。
然而我依舊毫無頭緒。中樞是一個人為的強制命名?還是走勢的自有屬性?
如果中樞這個概念不能解決,第二原理就無法出現,沒有第二原理,整個纏論就是水中月鏡中花,上面這么多字也全是毫無用處的廢話。
以我的能力,大概短時間內是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有上面提到的幾個可疑的問題,一并留到以后繼續去學習研究吧。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決定轉移話題,躲開這個尷尬的東西,談一下更為高大上的話題。
不管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人,只要沾了纏論的圈子,總會有人問:怎么看走勢終完美?也總會有人跳出來故作高深,弄些神神秘秘、模棱兩可的話來表達一個誰也看不懂的意見。
但纏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交流不一定有智慧,但智慧應該可以交流的,一個不懂得交流的所謂智慧,能是智慧嗎”(2007-02-01)。能不能講清楚這個走勢終完美,是看一個人學習纏論態度的最好方式。
“走勢終完美”這句話有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任何走勢,無論是趨勢還是盤整,在圖形上最終都要完成。另一方面,一旦某種類型的走勢完成以后,就會轉化為其他類型的走勢,這就是“不患”而有其位次。(17課)
剛剛接觸纏論,明白這兩個意思就行了,類似于物理上的能量守恒定律。先知道這個原理的存在,至于怎么運用,那是后面的事情。
在有了中樞這個概念之后,走勢終完美就變成了走勢必有中樞,也就是必有連續三段有重疊的次級別走勢類型。纏論整個的邏輯推導和所有的定理定律,都是從這一個基礎開始的。
再多學一點,知道了遞歸和兩個遞歸函數a1=F0(a0)?an+1=F1(an),就可以在最低級別尋找中樞、走勢類型,然后慢慢遞歸到更大級別。
在這個階段,一般都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實際走勢圖上一點點勾畫,同時也是學習纏論最困惑的時期。如果愿意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弄清楚基本的概念以及各種定理定律之后,就會看到你所畫的各種線條在走勢上呈現出一種生長的狀態。
筆線段(或者3K或者其它什么東西)----最低級別中樞----最低級別走勢類型----高一級別中樞----高一級別走勢類型----更高一級別中樞……如此無限延伸下去。
到了這個階段,可能對“分形”這種東西會有所感悟,感覺像在用一塊塊很小的積木搭建出小的模塊,再用這些小的模塊搭建更大級別的模塊,最終呈現出無比龐大無比復雜的某個形象。
有些人可能會以為這就是“走勢如花開”,其實還算不上,頂多可以看做一朵塑料花。因為此時這朵花只是由筆線段或者其它什么東西一步步構建出來的,就像用塑料木頭雕刻出一朵花一樣。正如前面所說,這些東西都是人為規定的,是沒有生命的。纏論和走勢并不會止步于此。
在這個方向繼續下去,慢慢地不用在圖上畫線了,也能夠大概地看出走勢的結構了,也不用糾結不同時間周期圖表上的異同了,不畫線反而對走勢的各種分解組合更加清晰了,那朵花就開始靈動起來。
終于有一天,砰地一聲或者biu的一下或者什么都沒發生,眼中再也沒有了滿天亂飛的各種線條、各種分解組合,腦子里也沒有了中樞、盤整、趨勢,沒有級別、買賣點,也沒有了纏論。
走勢,成為了走勢自己。
如同一個溫暖的午后,陽臺上擺一張躺椅,泡一壺香茗,耳邊有輕柔的音樂,沒有人來打擾,也沒有事情可做,你只想一個人獨處。而此時,手邊一盆鮮花,恰好靜靜開放。
一根根K線自發生長,像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進進退退,慢慢長大,慢慢變老。一個家族慢慢出現,慢慢壯大,慢慢敗亡。你同時看到了家族的興衰,也看到了每一個的生死。總有一天,另一個孩子離開家鄉,開始了新的旅程。
中樞、級別、買賣點……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卻又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心是平靜的,帶著一點點喜悅。這種喜悅不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是內心自發的由內而外的喜悅,如同佛教的“法喜”,于呼吸之間自然呈現。這時候,“走勢花開”不再是一個比喻,不再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而是一種切實的存在。
這種狀態有賴于心情和環境。當生活的瑣事和內心的繁忙塞住你的感覺,這種狀態就不會持續下去。但另一種看待走勢的方法就出現了。
任意走勢,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個中樞,以及走勢的當下與該中樞的關系。再看一眼,會看到不同級別的中樞,以及各自之間的關系。再多看幾眼,盤整、趨勢這些東西就都出來了。
如果要說,可能會啰里啰嗦說一大堆。看得越仔細,可以說的東西就越多,說的越多,看得就越仔細。但說個半天,也不會超出第一眼看到的東西。
我把前一種稱為“看走勢如花開”,這是一種心境。后一種稱為“看走勢如掌紋”,這是一種方法。至于是不是符合纏師的原意,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東西跟賺不賺錢不存在正比關系。因為這是對事物(走勢)的觀察,而賺錢是基于這種觀察的操作。觀察與操作,分成兩種東西,而不是一體。這種猶如人格分裂般的困惑纏了我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從網上看到了一個詞:“宗教幻覺”。大概是說,科學家發現,宗教體驗其實是大腦的一種幻覺和感知錯亂。像佛教打坐的入定、基督教徒看到了上帝、感受到世間至高的幸福、和宇宙融為一體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在人的大腦重現。信仰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那一刻知道了什么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叫“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不再糾結這些東西之后,終于擺脫瞎眼亂撞的狀態,進入實證的階段。盡管如前文所述,依然存在許多不解之處,但已經可以試探著向前邁出一步。
第一步:買入。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級別與背馳這兩座大山。
本文至此結束,必須要聲明一下:這只是本人學習過程中的一點記錄,每個人都會從纏論和市場中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千萬不要被我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