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將會以何方式爆發?

引子

對于本文的說明:看到過一些麻煩的就醫經歷,理解患者的迷茫的無助。曾經也按照信息系統方面的分析與設計思路試圖去描畫一個類似醫療專家系統和醫療實體鏈接的應用,發現這會是一個除了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外、還要基于海量的基礎數據(各種醫案、診斷方法、藥物等)與傳統行業的鏈接或是重建的一個龐大的體系。但看到了目前太多的爆發式應用的出現后,很期待看到互聯網醫療以何種形式爆發。

我們當前似乎已經習慣各種爆發式在我們身邊出現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如百度、QQ、淘寶、支付寶、微信、滴滴、共享服務等,我一直在想,互聯網醫療服務會以何種形式或面貌突顯、引爆在公眾用戶面前呢?

于是,我開始從現有的各個引爆案中,找尋與匹配,來想象未來某時間醫療服務,這個內在社會價值高、剛需的、專業性很高的服務與互聯網從火花到全面爆發的時刻。

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是當前最火爆的應用服務類型之一,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支付習慣,現在很多人出門應該已經有了不帶現金的習慣,記得多年前,3G還在研制階段,看到過移動支付的愿景,我也曾經想象過會是怎樣的形式存在,如今已完美登場。

隨著互聯網移動應用及移動支付的便利,一些較為簡單的業務模式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迅速以爆發形式出現,如滴滴快車、餓了嗎、共享服務。我們在參與這些應用中發現生活便利了,社會效率高了,選擇多了,生活的方式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今,已經實現到菜場買菜不用帶錢包了;出門打車不用等出租車;下車不用付錢找零……社會的信用消費也更方便,每一位參與者都會列舉出各種變化。甚至在我家附近的菜場賣自種菜的、還用著提桿稱的老人家,雖說沒有用移動支付,也會很清楚那是什么。

從支付寶的發展來看,移動支付的爆發是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的成熟、行業、政策等問題的解決,發生了飛躍,當然當前還算是新生事物,社會機制與這些新興事物還會有一定的磨合期,還是會有不斷的變化,特別是對于一個涉及面及影響面很廣的不止是一個簡單的系統應用服務。這方面我們都是參與者應該都有很多體會,不加以展開,重點還是想一起來分析和展望未來幾年很有可能爆發的互聯網醫療。

相較下,我們會看到,互聯網醫療也會面臨技術、行業、政策等等各種問題,問題需要時間一步步在解決,何時能到達我所想象的爆發呢?那就是我們已經改變了看病的習慣,已經可以主要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解決常見的一般疾病。

粗想,醫療不同于現在已經實現的一些應用服務,醫療是一(或多)對一專業服務,過程中是需要醫患多個回合的交互,即使是按傳統醫療簡單的方式也需要望聞問切,但通過當前的網路及技術手段,最多只能進行望(視頻)和問,更別說現代醫學的其它現場的診治手段,如化驗、儀器檢測等環節,在整個過程中還包含了藥物、手術等治療監護及支付結算,這是一個高度協作與現場化的成熟體系。這似乎給互聯網的線上服務的模式提出了很多難題。

但是,技術和應用發展如果有可行性,總會集腋成裘,加上互聯網的加入,是可以期待有爆發的變革時刻。特別是在當前在互聯網醫療和大健康產業,我們普通的用戶也能看到會有政府的支持聲音,互聯網巨頭的參與各種商業運營模式,傳統醫療行業也在試圖通過互聯網來提高行業競爭力。

費勁得把想法說到這里,自己開始糾結下面該往哪個方向出發,由于自己天生對一個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往下探究的鉆牛角尖精神,很有想發去好好梳理和體驗當前主要的互聯網醫院的形態及發展方向,那樣似乎是這個主題在調研類分析類不可少的部分,也似乎很有參考價值。但明智地審視自己的能力,及對現代商業行為的理解,我真的能做得有那些正在這片海洋中在探索商機的專業人員更好嗎?顯然不能,最明顯的劣勢是,我沒有在這個領域身臨其境的實戰磨練而形成明確的目標與定位。而我行文的原意是想分享自己對未來醫療的一種暢想,所以,站在一個需求者的角度去描述一種理想的醫療世界,希望在人們身體上出現異常時,不困惑,不慌張。

目標明確了,那就是展開想象了,并盡可能的加以展現,但也給自己留有一定的成熟思考時間與空間,在自己有狀態“做夢”時,負責描述下來,希望自己有個好夢。

未來互聯網醫療遐想

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醫療的幫助(這里先不分析事故、先天因素的場景),一般會始于自己感覺到的身體異樣。大家一般都知道,正常健康的身體是不會意識到身體的某一部位存在的,如果有一天,我們收到信號時,如腿疼、頭痛、出血或是發熱等等醫學上稱為癥狀的,(曾經因為摔跤,膝蓋傷痛有一年,那時真是時時收到膝蓋發出的需要關愛的信號,我也習慣了時時去親昵的揉揉,到后來很久沒有收到信號,我就知道它康復了)也有時是以形態變化來提示我們的體表特征,如身體表面會出現包塊狀變異等。

有疑問,我們會首先想到網上找答案。搜索引擎會幫我們給出很多查詢結果,這些結果感覺有用的往往是喜歡分享的有過經歷的熱心人給出的建議、網絡百科中的定義詞條,現在也會查到如好大夫等的網絡醫療平臺的患者向線上醫生的咨詢。這些信息幫助我們初步認知一些疾病,但是自我判斷,自我治療還是少數,多數人會用來判斷是不是嚴重的病,來確定要不要馬上去醫院,但如果有了一個很方便,又是大眾認可的在線專家平臺,那會是首選,這個系統也會在大眾的參與下不斷積累病案等知識數據,如大眾參與自成長的維基百科,會成為一個綜合應用很強的系統,也為醫生的學習提供了龐大的知識庫。對于患者,也可以更方便的得到專業疑問解答,如得病可能的原因,在治療中如何飲食等信息。這些信息在當前醫院門診醫生那里很難得到詳細回答,因為如果背后(或門外)有著長長的翹首以盼患者,一般人也是不能淡定地請醫生慢慢答疑解惑,更別說有隱私之憂的情況。(這里我順便想提一下,我們應該不要要求醫生微笑服務,因為在專注傾聽、檢查、思考方案時,人天生會有較嚴肅的神情。不過現在少有此話題了,前幾年常看到類似的內容。)

如果基于傳統的交互式專家系統設計模式,在系統的設計時會按照現實中的診療流程進行系統開發,設計中會盡量考慮所有的需求。一般最基本的流程應該是,就診者描述或是問答形式完成的癥狀信息輸入,系統輸出診斷的結果,并給出治療建議。如果開始采用診治方案,系統會進行相關的程序,當前醫院普遍都有會HIS等系統,有的已運行很多年,積累了很多數據。這些寶貴數據確實除了對醫生、患者、醫學學生,其實會對整個醫療生態鏈上都是有價值的,比如醫藥研發、生產等。

如果有了一個完善的,已經被大眾認可的系統,如百度一樣,我們會首先想到,求度娘。

靈光一現,發現如果對于未來的醫療系統,主動打開這件事也是會被認為很低級與后知后覺了的,因為那時已經有各種穿戴的健康監測設備甚至是植入體內的傳感器或是微型機器人,實際上會在我們還沒有收到身體的癥狀報警時,已經收到了來自系統的身體數據指標并給出了飲食、鍛煉或是就診建議,這樣的系統為什么不可能呀?隨著先進醫療儀器與網絡的鏈接,大數據進行分析匹配,自己的健康顧問的經驗判斷,那將是多安心的一個保護,我提到的這些技術確實已經有機構在研究或是更后的階段,市場上也已經有了一些帶有基本檢測功能的手環,這樣想來理想的醫療天使也不是幻想。同時,隨著基因等醫療技術的發展,可以在生命早期就截斷了先天性疾病,從而人類大病的可能性又降低了,看似未來的人類會是身軀很完美的“機械全自動化系統”了。(要讓自己清醒一下了,再這樣下去,成科幻劇了。)

那我原來構建的,實際上主要是思考在后臺如何實現的上。但后臺,對于用戶來說,較少有人會花精力探究的。

真是再一次發現科技的偉大,看來未來我們會是少有疾病之憂了。

我們有時候心中在構建或是在想一些事情時,覺的神秘或難解,也許寫下來,進行推敲,會發現更好的答案,書寫也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修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