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我們活成了別人口中的故事
作家是善講故事的人,只因世上愛聽故事的人很多。
也許那是別人的故事,卻是我們經過與認識的世界。
我幾乎是在一天的時間里,一口氣讀完了這些故事。它絕不是心靈雞湯,甚至有些插曲也夾雜著宿命、懸念等等,卻足夠真實。
這個世界,活著各色各樣的人,貪嗔癡怨,談笑哭罵,各執一念,而在作家巧妙
地構思與編排中,皆可入戲而生動鮮活。那樣熟悉而久違的情節,讀著讀著,時而好笑,時而感念,時而落淚,才恍然,那是我們身邊的人或故事。
所以遇見與感悟里有似曾相識,仿佛我們偶爾是故事里的旁觀者,偶爾又有了故事里的事:
情竇初開時不自覺地細膩思念
久別重逢里的恍惚與錯愕
滿懷遺憾與感念的錯過與告別
啼笑皆非的命運安排
面對偏見暴戾者的無聲反抗
遲暮之年殘喘著的當年礦工老人
每個年齡,每個階段,娓娓道來,那些文字平靜得如水,卻如神來之筆一般觸動心弦。
那些感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像是一個高手對周圍環境的速寫,在每篇千字之余的文字里,傳神而精湛。吳念真老師用最平凡的描寫記錄著,卻讓人在閱讀時在不經意地代入其中,被揪心被感動被釋懷。
到最后,我們甚至已忘記去介意每個故事的結局與未來,因為它發生過的,離開與還在的人,仿佛記憶里的一些個點,靜靜地駐留在那個時間里,等我們回頭遙望。 那些回憶仿佛遠去,卻歷歷在目,影響與改變著我們的選擇與思想。
甚至,當有一天我們也成為別人生活中的角色,別人口中的故事,才明白:那些遇見,從來不是燕過無痕,而是產生了那么多奇妙的情愫與懷思,甚至成了生命的刻痕,生命的一部分。
也許一些時代、一些環境、一些經歷,禁錮與束縛著人的思想與行為,讓我們費解。但情感卻如山間涓流般留長,這38篇故事,看上去像另一個地方的別人的故事。但其實,何嘗不是我們情懷與思考所有的共鳴,在這一刻,我們終如作家那樣理解而釋懷: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后,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仿佛都已云消霧散。
遇見你們,是何其的幸運,這樣的交集還能被偶然地想起,可見珍貴與難得,所以不該在記憶中被善待與珍藏嗎?
(吳念真,這個全臺灣最會講故事的人,便是他的名字,也有一個故事。吳念真,原名吳文欽,念真這個名字,純屬妹妹的興起之意,據說當時的他,喜歡一個叫阿真的女孩子,后來他到金門去當兵,臨走帶了一千多個貼好郵票的信封,便是要寫信給那個叫阿真的女孩子。雖然最終,他與阿真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并沒有在一起。但妹妹想的這個‘念真’的名字,卻作筆名用至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