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點君
小南今天一整天的情緒都很低落。
早上剛進公司,就看到兩個同事看著自己說了幾句話,總感覺是在說自己的壞話,搞得心里毛毛躁躁的;
同事A給了同事B一個水果,但是沒給自己,一整天都對這件事耿耿于懷;
下午開會的時候,被上司罵了幾句,就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對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也提不起足夠的干勁兒;
晚上跟男友聊今天發生的事情,男友因為忙自己的事情,只嗯嗯啊啊回了幾句,便以為對方不愛自己了;
......
你是不是也經常會有類似的情況呢?如果你點頭了,說明你跟小南一樣,有比較嚴重的玻璃心。
說實話,一個擁有玻璃心,長期自怨自艾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是很難跳出一事無成的怪圈的。
那要怎么擺脫玻璃心呢?
美國作家艾米·莫林寫了一本《告別玻璃心的13件事》,里面的一些方法很有用,分享給你們,希望你也能告別玻璃心,成就一個堅強的自我。
不害怕獨處,不要總想著怎么合群
你多久刷一次朋友圈和微博?如果看到朋友圈里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你會不會心緒不寧?
一個人開車的時候你是不是通常會打開音樂或者和別人打電話,讓自己不會無聊?
如果身邊的朋友或同事約出去游玩而沒有叫你,你會不會感到很失落?
如果你有這樣的癥狀,說明你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有比較明顯的玻璃心。
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會通過和別人的比較來定義自我的價值,喜歡攀比,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
仔細想想,別人表面的的認同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沒有吧。
深入的、有感情的人際關系,自己內心的富足和安寧才比什么都重要。
周國平在《獨處是一種能力》中說:“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逐漸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會誘發出關于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
我們要做的,就是鍛煉自己獨處的能力,多讀書、多做一些對自我價值提高有益的事情,最終獲得關于生命更高級的體驗。
不沉溺于過往
大山最近幾天很苦惱。
上周公司開大會,他說錯了一句話,被老總當面批評。回到家懊惱了很久,一直不停地回想當時的場景,不斷假設如果當時換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是不是會有不同的結果。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怎么說怎么說,一定比上次發揮得好。
老板會不會因為這次的事情,認為我業務能力不足,以后升職加薪就沒我的份?
同事們會不會因此對我有看法?
這些揮之不去的想法,不斷困擾著他,導致他吃不香睡不著,短短幾天,人憔悴了不少。
但其實,這不過是庸人自擾。老板和同事有自己的事要忙,哪里會因為你的一次錯誤就耿耿于懷。
雖然自我反省是件好事兒,但是沉湎于過往會讓你沉溺于不斷自責的怪圈,導致你無法享受當下美好的生活,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美國作家瑪麗安娜·威廉森說過這么一句話:“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讓過去的傷痕愈合,只有活在當下才能撫平昨日的傷痛。”
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吸取教訓,把握好當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讓自己有事可做
有的時候,玻璃心就是閑出來的。
無事可做的時候,容易鉆牛角尖,會花很多時間揣度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網上有這么一句話,很有意思:忙是治療一切神經病的良藥,一忙,也不傷感了也不八卦了也不撕逼了也不花癡了。平靜的臉上無怒無喜,看過去只隱隱約約地寫了一個“滾”字。
忙著自己的事,從從容容,有勇氣也有底氣,對生活中那些烏七八糟的事說“滾蛋”。
作者韓大爺的雜貨鋪分享過一個他小時候學自行車的經歷,特別有意思。
小時候父親教他學自行車,但不像大多數父親那樣,在后座的位置把著、扶著,只是告訴他,無論是車頭歪了、顛簸了,還是心里害怕了、腦子一片空白了,兩腳一定要記得蹬蹬蹬。
過程如父親預料的那般,所有情況都被他遇到了,一個不落。
車頭歪了快蹬;手臂僵了兩腳繼續蹬;車快倒了不要停繼續蹬;腦袋一片空白蹬蹬蹬......
結果不到二十分鐘,他就在心無雜念,滿心滿眼都是爸爸的一直蹬不要停中學會了別人要摔很多次跤才學得會的自行車。
其實,生活和學自行車也是一個道理。當你忙著專注于做一件事的時候,腦子就沒有盛放亂七八糟念頭的空位,自然更不會有所謂的傷春悲秋的玻璃心。
不輕言放棄,也不指望立竿見影的成就
先說一個例子。
李姐今年35歲了,隨著年歲的增長,她變得越來越不耐煩。
“我不再年輕了”這句話成了她的緊箍咒。
她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一定要在什么時間內學會什么技能,當事情沒能按照她預想的節奏發生時,她會很焦慮,覺得自己很失敗。
因為沒有成就感,她認為自己沒有做好那件事的能力,沒堅持多久就灰溜溜地放棄了。
因為年齡的“壓迫”,她又火急火燎地開始下一個目標,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呢?不過是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堅持負重前行了很久。
35歲,人到中年,身上的擔子很重沒錯,但是也不必太過焦躁。
想學什么,沉下心來,腳踏實地,不急于求成,不輕言放棄,也不指望立竿見影的效果,享受學習的過程,會發現雖然身上的擔子不輕,但一樣可以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不必處處迎合他人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如果你在乎別人的想法,你就是他們的囚徒。”
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會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你可能會說了,那當然啦,與人交往,多少也要注意一下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吧。這么說是沒錯。
但要是太過在意,甚至讓別人定義自己的價值,那就不好了。
如果讓別人的意志凌駕于自己的身上,你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支配。說白了就是失去自我。
要理解這個道理,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的情景。媽媽可能會跟你說,好孩子是不會頂撞父母的,當你想做一個好孩子時,即便你認為自己很有道理,是不是也不會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
人生是自己的,有什么想法就表達,想做什么就去做,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玻璃心,但有的時候,你想選擇你的玻璃心,縮在自己的壁壘了躲著,假裝現世安穩,但遺憾的是,生活的重擔,會逼著你“不要臉”。
齊一有一首歌叫《非正常勵志歌》我很喜歡,曾單曲循環了很久,今天也推薦給你們。
我們為何要復制別人的生活
有態度就會擁有快樂
不要管別人怎么去說
喜歡就做 ?這樣才顯的有逼格
從來都是天在看 ?人在做
人生幾十載但是也不多
其實不爭也有你的快樂
東邊日出西邊日落
你什么臉色這一天他都得過
不如沒心沒肺坦蕩蕩又灑脫
愿你我都能戰勝玻璃心,做一個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的人。
自信,沉穩,而后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