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自殺與恐懼,有個誤會!

一直以來,關于自殺,都有一個從未被說破的誤會。

什么誤會?那就是——認為只有克服了對自殺的恐懼自殺才會發(fā)生。正是因為這個誤會,很多人好奇誰誰誰「死都不怕,卻怕活著」。

其實,自殺與恐懼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這么一回事兒。

?1.

要說清自殺與恐懼的關系還得從自殺時的狀態(tài)說起。

據(jù)我觀察,自殺之前,自殺者通常已經因為某個生活事件「糾結」好長一段時間了,心理處于固著、停滯甚至退行的狀態(tài),以致于體驗到焦慮之類的情緒,漸感絕望。

這像什么?這就像是山崩滑坡把河谷給堵得死死的,形成了一座堰塞湖,十分危急。

?2.

堰塞湖的潰決有一個過程,心理的崩潰還不是一樣?

大體上,心理的崩潰可以簡單粗暴地劃為兩個階段:

一是,因為絕望,有關死亡的意象悄然匯聚起來了,進而表現(xiàn)出這樣或那樣與自殺有關的癥狀,比如自殺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準備。這個階段,悄然匯聚的不僅僅是有關死亡的意象,還有裹在死亡意象里頭的恐懼。

死亡意象如同特洛伊木馬,幫恐懼「偷渡」過來了。也就是說,這不是克服恐懼的戰(zhàn)斗,而是悄然地就被恐懼一點一點地吞噬的把戲。

二是,隨著恐懼不斷吞噬,自殺行為隨時可能發(fā)生。

這時,恐懼選定了自殺者的生活做獵場,為所欲為。

發(fā)現(xiàn)沒,這個過程就是——因為死亡(想象中的)而恐懼(生理上的),因為恐懼(生理上的)而自殺(行為上的)

要知道,情緒是行為的背景和依據(jù),關于死亡的恐懼是自殺的思維背景和行動依據(jù)。

對此,可能有人會有不同意見,問:「幾次嘗試自殺,都因恐懼作罷,怎么解釋?」我的回應是: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打斷自殺進程的恐懼是指向自殺之外的(比如擔心自殺會給父母帶來糟糕影響),它同驅動自殺的恐懼較量一番,一時占上風。

不必說,這兩類恐懼間的沖突并沒有到此為止,它們都在積蓄力量,伺機重新較量。

想一想,激情自殺也是同樣的道理。

?3.

問題是,對于自殺,該如何干預呢?

借「堰塞湖」這個隱喻來說,無論自殺干預還是處理一般心理問題,心理服務的著眼點都不能單單落在具體癥狀或問題上,而應該、也必須落在如何催動「心理能量」(這個詞很抽象,我不是很喜歡)流轉起來——立足當下,連接過去,指向未來。

只有流轉起來,才有可能看到希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