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場電影

《摔跤吧,爸爸》這個名字似乎平庸了一些,大多數人是沖著阿米爾汗—這印度骨灰級影帝去的(文末有阿米爾汗的簡介)。

早早地來到影院,走馬觀花式瀏覽了一下電影海報,熙熙攘攘的人群飄來議論聲,看來仍有不少人還沉浸在他的另一力作《我的個神啊》當中。我也一樣,攜著幾分期許和幾分疑惑前來。期許的是不知道這個肌肉男神會帶來怎樣的視覺沖擊,疑惑的是運動類的電影題材怎會如此大賣。

近乎二個半小時的觀影,自己的情緒隨著電影情節起伏變化著,或憂傷,或悲憤,或驚喜,或酸楚,五味雜陳。相比爆米花式的電影,自己也收獲了許多。

故事梗概:用紀錄片式的鏡頭演繹了一個懷揣夢想的運動員窮盡一生最終得以讓夢想落地的真實事跡。

一、超高人氣,問鼎好評榜首

較為低調的宣傳(占據影院極小的宣傳版面),絲毫無法阻擋優良的口碑。讓我想起沈騰談到《夏洛特煩惱》大賣的原因:都是“自來水”的功勞。確實,好的優秀的電影作品可能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噱頭,請尊重觀眾的觀感就好(警惕影評水軍)。

電影較為真實還原了Mahavir Singh Phogat(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心路歷程。真實的原型,精湛的演技著實為本部電影加分不少。豆瓣實時評分更是高達9.2。

豆瓣評分

當競技運動上升到家國情懷,那種帶入感和共鳴感油然而生。尤其在最后Geeta Phogat(吉塔)與另一選手角逐冠亞軍的時候,一個正在觀影小朋友竟然把“加油”喊出了聲,電影的成功不由分說。

二、用真情演繹勵志,讓勵志更勵志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以下簡稱辛格)忍受非議與冷嘲熱諷,把Geeta Phogat(吉塔)和Babita Kumari(巴比塔)兩個女兒通過親授技藝和敦敦教誨,推向了世界之巔。吉塔和巴比塔的天賦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不斷努力和咬牙堅持才是成功的關鍵。即便是在“生死存亡之際”,決定成敗的不再是技藝的高低,而是信念,必勝的信念,為國爭光的信念,為婦女正名的信念。辛格對于鄰里的非議一笑置之,對于層層障礙視若無物,最后他實現了自己的奪金夢——也是國家的夙愿。

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和他的四個女兒

嚴厲到無人情味的父親其實心藏大愛,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傾囊相授,為的是讓女兒贏得光彩,贏得未來。如果非要說他自私的話,我覺得他是想為這個國家做點什么。樸實無華的摔跤鏡頭,真實地讓人驚呼過癮,大夢想與大情懷的雙重沖擊,把淚點帶到了新高度。

辛格把小人物的大夢想演繹到了極致。反觀安于市井的我們,或許曾經也懷揣大志,或者也有屬于自己的輝煌,但是由于某種原因鴻鵠之志擱淺了,輝煌暗淡了,于是乎,光輝的身影漸漸地殘留在人群中難以找尋。

其實,夢想可能沒有大,歷程可能沒有那么苦,這都不是問題,問題在于那顆敢于超越,志在翱翔的心。

三、植入文化比任何其他都有效

走出電影本身,寶萊塢又一次將印度文化推向了世界。再次將競技運動—摔跤大眾化,細心的你不難發現,各種計分規則和比賽禁忌一清二楚。

殊不知,植入文化比任何其他都有效。在我們的腦海中,可能大多是通過電影去認識和了解一個國度。文化的力量足以跨越種族,跨越國界。阿米爾汗的作品都有一種顯著的特點,關注點都側重于大格局,比如說國民史詩類題材《印度往事》、教育類《地球上的星星》等。

所以說,將電影事業、國家發展、個人崛起三者合為一體,他無疑是文化領域的“甘地”。

《摔跤吧,爸爸》不止是一場電影,是一場精神洗禮,是一場文化紀錄片。

阿米爾汗的簡介:http://baike.so.com/doc/2119038-2242007.html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