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號:
剛泡上一杯馬來西亞的咖啡,還是當時室友給我的,說是她同事給她從馬來西亞帶回來的,味道還不錯,這應該是今年第二次喝咖啡,這幾天,大家都要快回去了,每天收拾東西洗洗刷刷,還帶著一股興奮感吧,過年對于中國人來說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但是就像閨蜜說的,自己一直屬于比較淡定的人,呵呵,所以雖然只是遲那么兩天,但是一點也不急,給老弟的零食還沒買,給自己過年的菜譜也沒開始準備,東西也沒收拾,零食也還沒處理完,好多事情像一根麻花,自己也有點不在狀態。先說說自己的居住環境吧,現在睡覺的時間越來越晚,基本上到12點菜開始睡,也不是不想睡,只是實在是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在平時相處中也會有很多磨蹭,還有就是工作當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和帶回來的情緒,想著自己雖然在豫園這個地理位置還不錯的地段,但是也和三個姑娘一起住了大半年,自己也有了很多改變,不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的是睡眠越來越沒有規律,越來越不想說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的是對于每周雷打不動去圖書館的習慣的堅持,努力通過閱讀來打開自己的一扇窗戶,唯獨有些遺憾的是買的彩鉛和素描本一直沒花功夫去弄,把筆和本子送給了老弟,希望能給他的生活帶來一些樂趣。在我童年期間,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當初老媽帶給我的那本作文書,我記得當時自己迫不及待的吃完飯后就著有些昏暗的燈光放在長板凳上迫不及待的閱讀的場景,雖然只是一本作文書,但是卻開啟了我的后來的閱讀時光,以至于后來老媽給的零食錢我都會慢慢贊起來然后跑到街上不多的書店左選右選,每次心滿意足的帶回一本或者兩本作文書(因為當時那里只有小學作文書賣),開始慢慢的擺在自己的書架上,后來街上有家店面賣一些小雜物,也有一些供出租,只要出十塊錢押金就可以租到一本書看,我記得當時自己租了一本三毛的書,講的是她和荷西的愛情故事,后來心滿意足的帶著書回到家,在長江邊上的大堤旁,風徐徐從江面上吹過來,越過綠綠的防護林,揚起發絲,偶爾從旁疾馳而過的車子嘩啦而過,留下一些地上的塵土飛揚,也就是那本書,三毛對荷西的思念,自己真是被內容給影響到了,那些有些壓抑的情緒伴隨了我好幾天,再后來,那家店也許是人流量實在太少所以就關門了。再后來上了初中,學校也有個不大的圖書館,應該也稱不上圖書館,因為就是一個小小的房子大小,并且不知道什么時候才開門,負責借書的是一個四五十歲的暫且稱為爺爺吧,當時借書一次最多只能借5本,好像是可以借一個月的時間,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有這個可以借書的地方,知道了便一發不可收拾的開始借書,隨著我借書的次數越來越多,借書管理員也對我放松了借書限制,5塊押金可以借10本書,有時候如果遇上手上沒有錢的話說幾次好話也愿意借給我,當時的書的種類也不是很多,很多都是一些國外的經典名著,如茶花女,巴黎圣母院之類的書,雖然開始讀起來有些不理解,但總比沒有書好,到后來班上同學看我總是借書看,也跟著我一塊借書,以至于后來借書得的人越來越多,每次一大群人圍在走廊處,等著管理員來開門,一開門大家就一窩蜂的去借書,還有就是我借很多書之后同學也會找我來借書,會問有沒有什么好書給他們看,我也經常是把自己還沒開始看或者是已經看過了的遞給他們看,后來讓我意外的是到了期末的時候,竟然給我頒發了一個獎,叫做:書香學生。因為當時自己學習也不是很上新,所以成績也不拔尖,這種情況在讀高中的時候還是有所改變,高中的時候,從理科重點班到文科重點班,因為學習任務比較多,每科老師幾乎都會在下課的時候再拖延幾分鐘,那個時候讀的更多是一些資料書上的文章,那些作品充滿著一種人文的情懷,當時班上有些女生會買一些言情小說如飛言情之類的,經常是傳來傳去,那個時候還很流行郭敬明和安妮寶貝的小說,那些小說里流露出來的傷感影響了好多人,因為讀安妮寶貝的書有些沉重,所以便開始看郭敬明的小說,還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是看泡沫之夏,因為只能借一天,所以熄燈了還打著手電筒看書,一直看到凌晨三點,看完了卻發現自己睡不著,第二天的精神卻倍兒好,結果第三天整個人一天都舉得昏昏的提不起精神,看來書雖然得好好看,但是這覺也得睡好,所以在高中時代,當下了晚自習大家都打著電燈挑燈夜讀的時候,我經常是到了十點就要睡覺,當然也會看一會兒書,那個時候放在我枕頭邊上的是:思考與成功,由奧里森-馬登寫的一本書,那本書是我無意從表姐家書柜發現的,后來卻一直沒能舍得還,那本書陪伴著我從初中到高中,在無數個時刻給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勵,有時候自己心里剛好遇見一件事情,隨意翻開書就驚喜的發現那一篇剛好就是解決自己的那些小思想的內容,感覺書都知道我的情緒一般,高中的圖書館比初中的大,但是開門的時間卻比初中的還要少,我就看過一次,也沒有發現自己喜歡看的書,還有就是任務很多,壓力也很大,根本沒有什么時間和心思來看這些書。后來到了大學,大一大二圖書館也沒能建好,當時流傳著一個笑話,那就是每年大四的學姐學長們迎接新生的時候都會對大一大二的學弟學妹們說,等你們走的時候估計就能看到建好的圖書館了,幸運的是我還沒走,圖書館便建好了,足足有九層樓,更配好了空調、座椅、飲用水,重點是書真的很多,從一樓到9樓我都一層層看過,不想放過任何一本好書的機會,在圖書館沒建好之前,書都被放在實驗樓的二樓,我也是一次無意當中問大四的輔導員才知道,去了之后,發現基本上只能借到圖書館管理員放在外面的幾十本書,還有個小小的閱覽室,有一些熱門的雜志和一些學術性的報刊,每次去的人都不多,那個時候還需要花錢去買那種類似于糧票之類的券,需要在券上寫好書名和編號交給管理員阿姨,然后經過登記才能借到書,放在外面的很多書都是一些軍事類的,看的書多了就會慢慢有種感覺,就是隨意翻一翻看看有沒有什么感興趣的內容,有時候實在是沒有辦法,沒有什么好書看,也覺得有些遺憾,后來班上有些同學知道我在借書看書,直羨慕我,說那么認真,居然還去看書,其實這不是認不認真的問題,是一個人的習慣問題,就好像吃飯一樣,沒有人拿著刀子逼著你,都是自己發自內心的去堅持的一件這樣的事情。圖書館建好后成了名符其實的一個書蟲,經常是一段時間對一種類型的書感興趣,如突然想看關于設計類的,就經常呆在四樓借很多書看,如室內設計,排版設計,配色寶典之類的,或者對小說感興趣了,就去文學那一層細細查找,也讓我遇到了對我影響最深刻的那本小說:琉璃時代,有時候一本書剛好就在你的那個狀態出現了,或者內容在別人看來不是那么的精彩,但可能書中的某些情節和話語卻對你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現在看來,大學讀了很多跟自己專業無關但是卻自娛自樂的書,以至于后來從福建實習完回來,特意跑到圖書館把自己之前看過印象深刻覺得還不錯的書通通拍了個照,存到自己的相冊中,也算是對自己那些閱讀時光的些許懷念。也發現自己呢或者真的是沒在專業上下很多功夫,覺得及格良好就差不多,讀書更多時候都是跟著自己的心去讀,對了,那個時候還做了很多閱讀筆記,當時碰上一些很好的文章也通過手機拍照和摘抄的方式記下來,后來發現有5本都寫滿了,還有3本日記本,但是卻沒有想到去電子掃描來存檔,或者是太貴了,因為大四在學校旁邊掃描時發現需要1塊錢一張,要真是掃描的話,要不就是和一個打印店的老板做朋友,要不索性就自己買個打印機那還很劃算一些,所以最后大學畢業搬家的時候,看著床上好幾十本自己買的書,雖然很重,但是也從沒任何想要把他們賣掉的想法,于是在某一天,拿著陪了自己9年的行李箱硬是把那十幾本書整理好放進去被我義無反顧的拖回家,從學校到家半天時間可以到,但是中途需要換四次汽車,于是在每一次上車下車的時刻,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妹子嘴甜的能力,在好在好人很多,才得以把箱子搬上搬下,最后的戰果書終于到家了,但是我親愛的深藍色行李箱也完成了他最后的使命,因為后面的那根拉桿因為實在是太重了,所以斷成了三段。嘿嘿。還有些書呢不想折騰了,于是在老鄉群里忽悠大家,看看大家有沒有什么想要的東西,于是最后我的一些物品分給了四位學弟學妹,什么書啊電腦桌啊書包啊臺燈啊耳機之類的,這樣也挺好的。再后來來了上海,剛開始住在親戚家的時候,有次去逛發現了上海圖書館,便無比的開心的辦了一張借書卡,也很實惠,只要100的押金就可以借10本書,還可以續借一個月,加起來一起是兩個月的時間,因為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每次搬著回來的很多都是一些美食之類的書,直到有天阿姨說,我怎么發現你借的很多書都是關于吃的啊,那個時候忽然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呵呵,也許在她眼里,作為一個剛畢業踏進社會的新人,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一些職場生存之道或者是關于自己業務方面的一些提升有幫助的書籍,而不是整天捧著一本講怎么做好吃的書來研究,嘿,這樣想,確實有些慚愧呀,再后來自己搬到了豫園,離上海圖書館只有四站路,就更加近了,再后來去逛街,意外的發現福州路上居然有那么多家書店,比如上海外文書店,上海書城,更有24小時不打烊的大眾書局,發現這些書店的時候內心無比的激動,我想這也是每一個愛書之人都會有的感受。但其實有時候自己想想,雖然自己讀了不少的書,但是對于書籍的深入思考卻沒有多少,很多書都只停留在淺層次,有很多好書也之看了一遍,因為也發現自己很貪心,看了一遍便想去看其他的書,雖然看起來請哦讀了很多書,但是近似于狼吞虎咽,真正的養分卻沒有吸收多少,對于印象很深刻的確沒有多少,這也許的人的一個毛病,有時候書讀的雜而亂有些好處,但是人呢也需要去堅持一些自己的看法,這也是以后自己要扎扎實實、認認真真的需要去改變和嘗試的,不管怎么樣,還是覺得自己的日子因為有書讀有好書看還是很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