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困,看不見的繩

居小城,享受的,是它的熟悉,溫暖,隨興,閑適,但也似乎有一些看不見的繩,如影隨形。

這里的傾訴中,有太多離不了的不適合的婚姻,辭不了的不喜歡的工作,放不下的太小的孩子。他們說著,我聽著。

一開始,我以為他們既然是說了出來,便是忍無可忍,想尋找解脫的辦法。而我亦曾熱心地出過主意若干。

但后來發現并不是。他們只是這么一說。不合腳的婚姻鞋,也是可以穿的,有時也會覺得這鞋子顏色不錯。不喜歡的工作里呢,也有自己處得來的同事。這會說著帶娃累,那會又炫著帶娃之幸福。

他們吐槽,煩惱,不滿意。但,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忍無可忍似要揭竿而起的那種。大多數時候,他們有想改變的說辭,卻沒有想改變的行動。

以至于到最后,凌亂的其實是我。我不知道,他們想要的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人生。

所以,漸漸的回歸到自我,不替他人瞎操心,專注自己要什么。

這個時候,一些看不見的繩,便時不時地出現。

一些是以愛為名的批叛式教導,究其說辭無論何種論據論點,無非都是“我是為你好”“你以后就知道后悔”,但最多的還是“街市人都這樣”。很多人非常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因為這樣不一樣會關系到“面子”。最好是程式化的生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能居官,能得富當然最好,不能的話,只求和“別人”一樣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婚嫁,生育,走在人生正確的軌道上,不要被別人說。

當然這個目前對我來說影響甚小,因為已清楚不必為別人而活,只是時不時地仍處于風暴中心,總要裹緊衣物才能前行。

更多的難受,是一種困頓。

很難有配合默契的工作伙伴。很難有共同語言的朋友。很難有讓人驚喜的發現。

不是沒有,但真的很難。

知道,也許只是自己作。有時日子平淡無奇,每天的活動就是那么方圓幾里,我是心生怨氣和憤怒的,會不直覺地覺得,這樣的生活太沒意思,我不想在這里。

但漸漸的我似乎也和他們一樣,發現抽新芽的樹很可愛;在鋪前喝茶的主人很閑適;雜貨鋪的阿姨看我買菜太多主動給我一個大袋子很熱情;臨近晚7點去買菜賣菜的阿嬸要收攤,塞多一把?給我讓我趕緊回家吃飯很貼心。而居于小城的便利之一,便是以方便照顧父母為名,享受父母無私的照顧。于是,很多怨氣和憤怒在那一刻是沒有的,反而多了一點歸屬感,一點依戀。

我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就要在這座城老去。雖然已經做上了房奴。但似乎沒有沒有那么堅定的決心。

但,如果不是這里,又會是哪里呢?

所以我不自覺地觀察起這小城里的老人。大多數是帶孫理家。一部分有時聚起喝茶,高談闊論,跳廣場舞,下跳棋。還有一部分仍然要為生計奔忙。

之前朋友開飲品店,有一位老人,女性,約50多,總是一個人到朋友店里,點一杯紅茶。菜單上并沒有,單上的飲品大多6元起。朋友倒給她,收她3元。她總是安靜地來,安靜地離開。她把自己收拾得很妥貼,也沒有苦大仇深的臉。

我說我老了也要這樣。

朋友的解讀卻不一樣,說,老了,一個人,很可憐。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